梁晓春
一直在临床第一线工作,曾随著名中医专家祝谌予教授临诊学习近10年,为祝谌予教授唯一的研究生。学习和继承了祝谌予教授治疗胃肠病、妇科病、糖尿病及某些疑难杂病的临床经验,参加总结了糖尿病中医辨证指标和施治方药。在硕士研究生期间对祝湛予教授治疗糖尿病的益气养阴活血方进行了临床研究,结果显示该经验方在降糖的同时可以改善血液流变性,对气阴两虚血瘀型2型糖尿病患者有良好的疗效。随师及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19篇,其中连载的2篇论文获《中级医刊》~年度优秀论文奖。
早上7点,医院中医科的3号诊室已经开始接诊。门口有好多患者在候诊,初诊的患者有些摸不着头脑:“不是8点上班吗?”“梁大夫从来都是7点上班,8点多就可以取药回家了,这多好啊!”复诊的患者这样回答。
听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尤其是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坚持,从医几十年,身为中医科主任的她一直温文尔雅、体贴入微地对待各类患者,以济世救人为己任,术精岐黄、虚怀若谷,给人春风拂面、暖阳照身之感。虽不见风过,但沁人心脾;虽不见烈日,但足够温暖。这就不难理解梁大夫的家人渴望她能够“待家人如病人”了。
医以济世术精技卓
梁晓春被患者誉为“良大夫”,称找她看病“放心、舒心、暖心”。她强调医生对待患者应如“至亲之想”,才能做到“见彼苦恼,若己有之”。每当发现病人情绪悲观、消极厌世时,她会主动约他们在门诊结束后单独深聊,言谈中纾解隐忧。不论春夏秋冬,她风雨无阻,早上7点开诊已经成为常规。在特需门诊就诊过的病人,需要复诊的就预约到普通门诊,以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她对待患者如和风细雨,病人再多门诊病历,也理法方药俱全;对待年纪大的患者,除了耐心告知注意事项还做详细标注。多少年来,除完成门诊工作外,她不间断地参与病房二线值班、病房查房及全科大查房,及时指导、解决临床工作中遇到的危急重症和疑难病症。
她常说,看病的三个境界应是“治病”“悯人”“走心”。在临床上诊治疾病时,她总是替患者着想,尽心竭力地帮他们摆脱疾病的侵扰。正如一位患者所说,“能够遇上梁大夫,那是一生的幸运”。她常常感慨:“医生做的是良心活儿,上哪里都有砍价的,有谁见过和医生讲价的,所以我们要对得起良心。”正因为她的医者仁心、着手成春,慕名前来就诊的患者络绎不绝。
梁晓春对患者有仁爱之心,却经常忘记了爱惜自己。有一次,她在上夜班时不慎摔倒,导致右上肢骨折,为了不耽误医疗工作,她忍痛完成了当夜的病房病历检查,次日还一如既往地准时出诊,看完门诊病人后才住院手术,术后3天又出现在门诊。伤筋动骨一百天,伤病期间,她就用左手写病历、把脉看病,好像天生就是“左撇子”。一年后,她再一次左上肢骨裂,没有请一天病假,坚持出门诊、写病历、查病房。在她的心目中,病人的利益高于一切。
融汇中西传承发扬
梁晓春先后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和中国协和医科大学研究生院,在这两所中西医学的最高殿堂,系统学习了中西医的基础理论及临床技能。毕业后又得到了著名中西医结合专家祝谌予和郭赛珊两位教授的指导和培养。她亲身感受了老师们对中西医结合事业的执着,目睹了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效果,为日后走上中西医结合的道路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为学科带头人,她继承而不泥古,发扬而不离宗,以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等为科研方向。把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结合起来,选好优势病种作为发展方向,严谨求精,勤于探索,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减轻患者临床症状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效果。针对糖尿病患者,她从中医“消渴”患者“凉、麻、痛”的特征入手,参古训、览新知,刻苦钻研、勇于探索,在医院研发创新了中药胶囊“筋脉通”,其对患者肢体麻木、疼痛及怕凉等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
她曾遇到一位38岁的女患者,体型稍胖,有高脂血症,平时工作压力大、精神紧张,月经周期紊乱,婚后近10年不孕,患者已灰心到打算去做“试管婴儿”。梁晓春接手后,先进行了系统的审病求因、治病求本,辨证考虑属于中医“肝郁肾虚、痰湿内蕴、冲任不调”病症,除了就诊后给予“疏肝补肾、化痰祛湿、调和冲任”的中药调理之外,还重视为患者纾解忧虑、倡导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经过半年余的治疗,女患者高脂血症得以纠正,月经紊乱得以改善,随后顺利怀孕生子。
她在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及其合并症方面的创新探索,获得多项科研奖励。年“补肾活血温经方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神经修复再生的作用”获华夏医学科技成果三等奖,年“改变糖尿病患者一生的饮食计划”获中华中医学会科技成果二等奖,年“名医祝谌予治疗糖尿病学术及其传承”获中华中医学会科技成果二等奖,年“补肾活血温经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研究”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技成果二等奖,年“筋脉通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和实验研究”获北京市科技成果三等奖。
教研相长世济其美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知己,求为可知也”,她作为中医科主任,积极弘扬协和精神,传承传统文化。在科室管理方面,保持“靠科室文化凝聚人,靠科室实力留住人,靠科室制度管理人,靠传统医德培养人,靠绩效考核激励人”的风格,使中医科在医教研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医院中医药示范单位、北京市示范中医科、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中医(内分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十一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糖尿病重点专病建设单位,还多次被评为医院先进集体。
作为教研室主任,她勤于思考、勇于进取,在西医高等院校中医教学改革中成绩突出。她带领医院中医教研室率先将《大医精诚》等传统医德教育写进全国高等学校医药教材《中医学》,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传统文化和医德教育,获得北京市高等教育委员会教学成果二等奖。她还多次被评为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师德先进个人、北京协和医学院教学名师及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
梁晓春在教育方面做到了身先士卒、育人育德。医院为患者服务,晚上回到家,则忙着阅古籍、做科研、教学生、批论文,她的同事看在眼里:“梁大夫只是把办公桌搬回了家。”她指导培养的后辈学生,很多成为医院或其他医疗科研单位德才兼备的栋梁之材。作为博士生导师,梁晓春对待学生如同自家孩子,既悉心指导又严格要求,一再训诫“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绝不姑息和纵容。所培养的博士生,90%以上被评为优秀研究生,1名获得国家奖学金,6名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2名获得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课题,1名获得北京市中医药管理局课题,1名获得东城区优秀人才项目资助。
她经常对学生说:“做医生首先是做人,其次是做事,最后才是做文章。”她从医学教育的源头抓起,对医学生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道器并举,以达到道器合一。以此弘扬救死扶伤的崇高职能,培养德艺双馨的苍生大医,通过传统文化教育使更多的学子明道、悟道,进而行道、弘道。以无形的“道”来化育有形的“器”,达到“道”蕴含于“器”之中,让“器”显现出“道”的境界。“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中国传统文化中立德精术的思想,体现在医者身上,就是既要有“见彼苦恼,若己有之”的悲悯情怀,还要有“博及医源,精勤不倦”的钻研精神。
仁心仁术德厚流光
作为北京健康科普专家,她还做了大量的科普工作。主持编写中医科普书籍和文章,经常在报纸、网络及电视等媒体上用深入浅出、风趣幽默的语言向老百姓普及中医科普知识,得到“全国优秀中医健康信使”的表彰。
凭借高尚的医德与精湛的医术,她于年获北京市群众喜爱的中青年名中医,年获北京市卫生系统先进个人,年获全国杰出女中医师,年获医院科研先进个人一等奖,年被评为全国郭春园式的好医生,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年获北京协和医学院教学名师、首都健康卫士,年获“中华医药贡献奖”,还多次获中央保健先进个人等荣誉。
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委等课题19项,发表论文余篇。主编、副主编书籍20多部,其中担任《中国临床医生》《环球中医药》副主编,《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中西医结合急救杂志》《中成药》《中华全科杂志》《北京中医》等杂志的编委。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北京市科技成果等9项,曾被评为医院科研先进个人及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
仅仅记录下她在医教研管及科普宣传方面取得的成就还远远不能让人们全面了解她。她在责任面前,勇于担当;在荣誉面前,乐于谦让。她有激情、有魅力、有号召力、有凝聚力。以仁者爱人行事,以推己及人交往。科里退休的同事们都亲切地称呼她“小梁”,他们有什么困难都找她帮忙。年轻的同事们则将她视为良师益友,尽管她对年轻人要求严格,批评时不留情面。可是,她却不遗余力地在工作、生活、晋升等各方面帮助年轻人。真是无愧于“群众心目中的好党员”的光荣称号。医德高尚、正气谦和、勤恳敬业、为人师表的她,深受同行认可、广获患者称赞。
梁晓春在她挚爱的“协和净土”,诠释了“严谨、求精、勤奋、奉献”的协和精神;以她的身体力行,告诫后人:“世间技巧无穷,唯有德者可以其力;世间变幻莫测,唯有人品可立一生。当人品和学识相辅相成时,才会让一个人走得更高、更远。”
岁月虽染白了青丝,而她依然优雅淡泊,不忘初心、守正前行。她用青春书写“良”医之路,用汗水浇筑名医风采。她的榜样力量如晓春朝阳,不减锋芒!
本文作者
郑苗苗
内容排版
郑苗苗
往期推荐
《名医》杂志
顾建文:游刃毫厘间独舞刀尖上
《名医》杂志
天热不想戴口罩?接种完新冠疫苗也要做好“防疫几件事”
《名医》杂志
慢性病人群、育龄期和哺乳期女性……这些特定人群能接种新冠疫苗吗?
声明:本文内容原创自时代医讯,如有转载请联系授权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