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党政代表团赴长三角四市考察学习,取

北京中医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确保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在中山落地落实,11月16日至20日,市委书记赖泽华率中山市党政代表团赴江苏省苏州市、南通市、南京市和安徽省合肥市,考察学习四市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等经验做法,与各市就协同对接国家战略深化交流合作。

行程满满,收获满满

5天半的时间,行程满满,收获满满。代表团考察了苏州高新区、南通创新区、南京江北新区、安徽创新馆等30多个具有代表性的点位,脚步遍及产业园区、科技企业、政务中心、规划展馆、历史街区、生态示范区等,同四市党政领导及职能部门、产业园区负责同志、企业家等深入交流恳谈,对标先进、拓展视野、解放思想、创新理念,为下一步工作凝聚信心、动力和智慧。

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许昆林,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南通市委书记徐惠民,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韩立明,合肥市委副书记、市长凌云等四市有关领导会见我市代表团一行或陪同考察活动。中山市领导陈文锋、欧阳贵有、杨文龙、李长春、雷岳龙、叶红光,部分市直部门、镇街主要负责同志参加考察学习。

▲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许昆林会见中山市党政代表团。

坚定战略抉择:

以大视野融入区域一体化

改革开放以来,生产要素在全国区域城市间流动,不断促进生产力发展,形成了以产业链、供应链聚集为主要特点的区域协同发展格局。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就是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三大增长极,经济总量占全国的近一半。去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打造世界级创新平台和增长极,构建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

▲南京眼步行桥是长江上首座观光步行桥。

当前,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潮,特别是今年新冠疫情在全球蔓延,进一步加剧了外部发展环境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

为破解这一发展面临的中长期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了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强调要充分发挥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通过繁荣国内经济、畅通国内大循环为我国经济发展增添动力,带动世界经济复苏。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在融入区域一体化发展上,长三角各个城市都唯恐落后。

苏州加快构建“全方位、深层次、宽领域”接轨上海新格局,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全力推进沪苏同城化;

南通全方位融入苏南、全方位对接上海,以沪苏跨江融合试验区为依托,打造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新引擎;

南京加快建设“创新名城、美丽古都”,争做长三角率先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支点、科技和产业创新开路先锋的重要引擎、改革开放新高地的门户枢纽;

合肥与上海、南京、杭州等市携手奋进,高质量建设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和支撑全省发展的核心增长极。

城市的跨越发展,无不是在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中应势而起。

以南通为例

年苏通大桥正式通车,开启了南通跨江联动、对接苏沪、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的新进程,原本受长江天堑阻隔的“南不通”,由此进入江海通途的广阔时代。

大桥通车前,南通经济增速在江苏13市中位居中下游,大桥通车后稳居全省前三位。GDP从年的亿元一路狂飙,到年达到亿元,成为“万亿俱乐部”准成员。

中山与深圳、广州的区位关系,与南通和上海、苏州的关系非常相似。正在建设中的深中通道,就是我们实现跨越发展的底气;南通为迎接“黄金通道”所作的准备,也是我们要借鉴的重要路径。

▲中山市党政代表团在南通市考察学习。

对于中山而言,“双区驱动”国家战略深入实施,“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加快形成,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建设深度推进,这些历史机遇在时空上交汇、战略上对接,既赋予我们重大使命,也为未来发展开辟无限空间。立足大时代、抢抓大机遇、实现大发展,首先要有大视野。

正如赖泽华所指出,“起点决定终点,起步决定高度,开局注定结局”。我们要学习长三角先进城市抢抓机遇的敏锐性、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起而行之的执行力,以“开眼看世界”的眼界、“敢为天下先”的胆识、“不走回头路”的魄力,真正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挣脱束缚、迈开脚步,在融入国家战略中站高望远,在对标先进中奋发图强,这样才能在高起点上代表大湾区“国家队”参与未来全球竞争。

抓牢发展主线:

坚持以创新驱动为引领

苏皖之行印象最深是什么?代表团成员的答案一致——创新。

南京

南京在年提出“创新名城”口号,连续三年将新年的“第一会”和市委“一号文件”聚焦创新,今年又高规格成立市委创新委,立起创新“风向标”。

▲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韩立明会见中山市党政代表团。

该市充分发挥高校、大学生等科教资源优势,积极发展以人才持大股、市场化运作、职业经理人管理为特征的新型研发机构,激励调动高校院所、科研人员面向市场需求进行创新,打通科技转移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南京市委副书记、市长韩立明陪同中山市党政代表团考察。

目前,南京新型研发机构累计孵化科技型企业超家,创造专利总数近个。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年全球创新指数,南京综合排名由年的全球第94位跃升到第21位。

▲南京市规划建设展览馆

合肥

合肥在创新方面同样当仁不让。过去15年,合肥GDP增速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一,从一个不显山露水的城市,跃居新一线城市行列,其“逆袭”路径,就是创新。

▲安徽省委常委、合肥市委书记虞爱华与中山党政代表团一行交流。

近年来,合肥通过大拆违建、大手招商、大力融资,带动一批企业植根成长,先后吸引了京东方、长鑫半导体、蔚来汽车等风口企业,孵化了科大讯飞等创新型企业,撑起现象级的产业地标。

年,该市在全年财政收入只有亿的情况下,拿出百亿级的超大手笔引进显示屏龙头企业京东方,由此“无中生有”形成千亿级的全产业链集群。合肥总结的一条经验是:对于创新的事,我们并不紧盯着“挣钱”,也不图一味“省钱”,只要是“值钱”的,我们都舍得“花钱”。

▲合肥市委副书记、市长凌云陪同中山市党政代表团考察。

▲中山市党政代表团在合肥市考察学习。

与上述城市相比,中山在创新发展平台引领带动能力、企业创新主体支撑作用、高端创新人才吸引力等方面还存在很大差距。

必须切实增强走创新发展之路的信心决心,以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紧迫感,大力强化重大平台、核心载体、企业主体、产业集群、高端人才、创新生态等支撑,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加快补上创新这一课。

找准主攻方向:

坚定制造业立市不动摇

认清产业主攻方向,才不会在发展上走弯路,甚至走死路。此次考察进一步廓清了思路、明晰了方向。

几个城市无一例外都把制造业视为立市之本。以人文著称的苏州,也是不折不扣的工业强市,与上海、深圳并居全国工业城市三强。今年上半年,苏州依靠医药制造业的井喷,一度登顶全国“第一工业大市”。7月份召开的苏州市生产性服务业推进大会提出,过去苏州依靠制造业成为了全国“标兵城市”,现在要依靠“新苏州制造”,做高质量发展的“标杆城市”。

值得一提的是,苏州在产业细分方面做到极致,光一个生物医药,就形成了江苏医疗器械科技产业园、昆山小核酸及生物医药特色产业基地、吴中诊断检测及医药加速基地、太仓医药生产性服务业基地等15个不同特色定位的产业集聚区。通过强大的“链式粘合”,在本已不低的海拔上,造出“永远不会淹没”的产业高峰。坚信“大树底下能种碧螺春”,苏州这个“什么都不是”的地级市,用结结实实的一砖一瓦,在上海金融和贸易中心周边,筑起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制造业长城。

再说合肥引以为傲的“芯屏器合”。“芯”是芯片产业,“屏”是平板显示产业,“器”是装备制造及工业机器人产业,“合”则是人工智能和制造业融合。合肥在“以新带旧”方面颇有心得,近年来,在技术工艺革新、信息技术融合和商业模式创新的引导下,合肥制造业不断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挺进,将家电、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等三个传统产业培育成了千亿级产业,真正实现了“存量变革”和“增量崛起”并举。

放眼整个长三角,腹地广阔,精兵环伺,众多制造强市你追我赶,未来区域竞争力不可估量。

湾区时代,中山要依靠产业突围赢得地位尊严,与周边两棵“苍天大树”和一片“茂密森林”一起,撑起区域一体化发展大局。

当务之急,就是全力拥抱深圳、广州,找准定位、错位发展,久久为功夯实制造业基本盘,聚周边有利要素为我所用,不断把“长板”锻得更长,今天当好超级城市的“配角”,未来争当高质量发展的“主角”。特别是中山以传统制造业为主,要学习合肥经验,加快数字化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推动家电、家具、五金、灯饰等产业走好“传统制造—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数字化转型之路,培育传统产业竞争新优势。

把握前沿趋势:

打造吸引人才的制度环境

考察中,一个现象很有意思——各个城市的产业园区,都没有传统工业园区那种喧嚣嘈杂、冰冷生硬的感觉。

苏州城市分布呈现为一体两翼:

■中间的古城,假山假水城中园;

■西边的高新区与东边的工业园区,真山真水园中城。

苏州高新区是最早的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科创实力方面绝对“硬核”,却用山水风光和非遗元素,装点出一座不折不扣的生态科技城。

17平方公里的南通创新区,从一片小散乱污的荒芜地,到初具规模的示范创新区,仅用了不到4年时间。这里“把最好的生态环境留给创新”,整个园区碧湖栈道、花草世界环绕,别致新颖美不胜收。首屈一指的园区环境,远胜于很多公园、景点。

▲南通市创新区。

一般的开发区、工业园区难以满足创新人才对品质生活的要求,于是南京依托玄武、秦淮、鼓楼等中心城区,探索建设“城市硅巷”,把优质的创新载体融入到城市高品质生活里。凭借此举,不仅得以筑巢引凤,还通过有机更新,实现了向存量空间要增量价值。

▲中山市党政代表团到南京市“秦淮硅巷”考察。

合肥的合柴是一个旧区改造项目,以修旧如旧的手法,确保建筑的完整性和艺术感,同时以科技、文化、艺术产业为核心,打造先锋文化创意区。不断有年轻人慕名前来“打卡”,不尽的创意、商机在这里孕育成型。

▲合肥市旧区改造项目“合柴”。

除了统筹生产、生态、生活环境

营商环境的建设也至关重要

长三角城市极为注重从制度层面入手,推动政务服务和营商环境优化。

●比如苏州打造“苏州最舒心”营商服务品牌,决心用像汽车4S店一样公开透明、五星级酒店一样标准可靠的“至高服务”,赢得“投资中国、首选苏州”的口碑。

●南京的“宁满意”工程,从企业和群众


转载请注明:http://www.leshandafosc.com/bkxx/809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