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前医药代表,关于心脏支架降价的事,有

治疗酒渣鼻北京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d/210310/8733705.html
首先,我要做出声明,我是一名前医药代表。关于采购领域的问题,我会尽可能以一个行业视角来评论,也给大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但是本人已经不在医疗行业工作,因此也没有必要给某些人某些群体打压,说漂亮话。那些看到“医药代表”就要说三道四的,医院里呆的时间可能比你看病的时间要长,自己好好掂量一下。首先,第一个问题:支架目前的定价是什么样的,现在的定价合理吗?首先要给大家普及支架的概念,人的血管会因为各种原因破损,为了修补这些破损就会自行修复。但是这些修复的位置产生的斑块,会像铁锈一样堵住血管内部。这种堵塞会发生在下肢,心脏,脑部,所以就会有心梗脑梗。为了打通这些位置,内科就会采取手术的方式,把一个小金属管送到对应的血管,再把金属管撑开,撑开的金属管就是支架。采购中的支架是主流的钴铬合金药物涂层支架,这种支架根据我在心内科的经验,国产一万多,进口的可能价格再高几千。医生会让患者选择并签署同意书,术前也会提前告知使用的支架。放心,医生手术的时候没法换支架,支架要配合放射性手术设备的,别想太多。虽然支架一万多、两万多看起来价格还算可以,但是这个东西是年代那阵开始发展的,药物涂层技术也有十多年了。虽然器械的经销商不愿意承认,但是这东西五位数的定价我个人认为并不合适。第二个问题:那这次采购几百块钱,能不能打掉行业暴利呢?关于心脏支架,有一些人评论这是工业品,所以必须要打到几百块钱的价格大家一起用。这个说法合理吗?合理也不合理,问题是在于价格的幅度。心脏支架是很细微的金属管,表面工艺不好是会有毛糙的。医院做业务的时候遇到过觉得心脏有异物感的患者,但是医生看完造影图像发现手术没啥问题,这可能就与支架的工艺有关。除此之外,支架本身也是外来的异物,人体也会排斥,有的人怕开刀不去心外科,结果放支架的地方又堵了,这也没必要。但是一款支架一下达到几百块钱,降价幅度动不动90%以上,这就要让人怀疑降价幅度是否会影响产品质量。厂商不是傻子,国内厂商参加采购是因为不参加就没饭吃了,像波士顿科学这种老牌支架厂商,直接给个两千的价格就不玩了。你讲价七成八成已经接近成本价了,讲价九成以上的价格,作为一个在医疗行业的人我是很害怕的。再给举个例子,替格瑞洛,抗血小板的。简单理解就是抑制身体止血,避免心梗的药物。这个药物原研药讲价8.45一片,但是国家采购讲价奔着1块多的方向谈。虽然降价看起来很爽,但是你降到这种原价百分之十几的幅度,制药厂商如何维持设备运行?不用问代表了,这个价格销售团队早解散了。有人说我们有一致性评价,不会出问题。但是目前的一致性评价标准,是满分你60分及格就可以上。但是很多厂商匆忙上马,一致性评价基本等于没做。一帮人参加考试,只会写填空选择,大题一个不写,反应在药物上就是只有有效成分,杂质、缓释工艺,纯度我都不管。还是替格瑞洛的例子,这个药抑制血小板止血,而且起效快。如果药品的药效不稳定,吃少了心梗,吃多了流血。要是牙龈出血还好说,消化道和脑出血怎么办?厂商表示“我过一致性评价了,这个是个例”,医院表示“严格执行政策,这个是意外”。都没有错,但是事情发生了,医院很常见。但是这种情况是我最害怕的。我要表明的是:我支持国产仿制,支持一个成本更合理的选择。但是我更希望定价谈的合理一点,不要为了好看一片药几分钱几毛钱。如果一斤猪肉的价格强行压到五块钱以下,菜市场的商贩肯定也没心思做了。除此之外,一致性评价的标准要严格,不能为了降价连基本的药效都不管了。第三个问题:你是在给医药厂商说话吧,代表一定很赚钱吧?这个我可以肯定地说,不是。我就是单纯的看不下去了。医药代表这个行业,在葛兰素史克案之后基本就变天了。年以前,国内的医药行业市场是不讲合规的,随便给钱。年以后,医药市场的合规严厉了很多,至少国外的厂商不会直接给红包了,而是要签署劳务协议要正经开会甚至走审计。而且劳务协议给的钱也越来越少,最近某些知名药企(不说名字了,有朋友被律师打过电话)的会务,一个月只开四场会,一场会只给主讲。这种东西你给医生看医生也不要对吧。但是医药行业还有红包和返点吗?有,主要集中在起步成本高,或者走量比较大的区域。(你可以自行思考一下,举个例子:抗生素)这些领域的国产企业会主动谈这些灰色收入,外企也会谈,但是不敢谈的这么不要脸,现在外企的合规部还是很凶的,葛兰素之前的全球事业部领导,就是靠合规部上位。你要这么看下来,医药代表实际很不挣钱。如果在地方小城市的话,可能收入会比平均水平翻一番。但是大城市就是个平均收入,你日常的钱都花在奔波,开会,客户上面了,跟别的销售没区别。代表实际就靠奖金活着呢,但是奖金是要靠指标的,指标疯狂的给你往上走,一个月出上个月1.7倍的量,你的压力很大。很多人会医院仓库,这叫压货。但是压货你医院送药的商务公司,压多了用不出去的成本是员工承担。不少人压货,奖金,折腾半天基本白干。国企还会有让你自己花钱垫付销售费用的情况,一个刚毕业的98年孩子,为了销售垫付十几万,等着离职财务结账。这种模式你觉得健康吗?肯定不健康。大多数人是不想当医药代表的,我是跨行业当的医药代表。绝大多数医药代表都是在药科大学毕业的,顶多普通一本二本,好的、都去医务部或者市场部了,大多数人很可能挣扎着专升本。他们学的这些药学知识本来是要去做生产的,结果药厂各种十二小时,荒郊野岭攒不下钱,只能去大城市搏一搏机会,你觉得他们会怎么选?药企不是遍地都有挣钱岗位的。这就提到《我不是药神》了,里面把医药代表拍的跟恶魔一样。但是那种挣钱的代表,早就已经是过去式了。大多数医药代表帮着患者申请慈善项目(尤其是肿瘤药,实际上不申请也卖不出去),器械代表还要跟台手术,也不比医生强到哪里去。尤其是器械代表,新的器械操作技术,使用指南都要靠他们来说服医生。有的基层大夫是不在意学术的,来了新器械操作全凭经验来,根本不把指南当回事。服药你可以按经验来,用器械整不好要出事故的。但是这些大夫天天手术门诊,也没啥定期培训班,器械扛着跟砖头一样的书,天天背着设备,总归也是对行业有些积极作用的。总结采购这个事说了这么多,归根结底是因为医院里看了太多世态炎凉:老医生年资高,可以享受灰色收入利益分配的权利。年轻人怎么办?那些壮年的住院总,一线收患者的大夫,加班他们来出事他们扛,最后就是为了熬年限升副高也能分钱。这种畸形的模式不去除的话,对医患关系和医疗行业也是不健康的。我真心希望这笔采购之后,基层医生的收入能够有根本性的改善。因为扛事情的是他们,而几十块钱的门诊费用上涨跟灰色收入比,不解决根本问题。都是要吃饭的,不能因为他是医生,就要活活累死。至于说什么几百块钱支架给收入低的人一个选择的,我讲个故事吧:肿瘤科病房有个患者,重症。但是主任觉得还能搏一把,就千方百计给她找厂商,找代表,让她进了新药的III期试验。一波操作下来,她的家庭基本不需要付钱,甚至还可以有一点补助。但是第二天,患者家属集体跑路,手机打不通,酒店没人。一个老太太在肿瘤病房,连个床上接屎的儿女都没有,一个东北护工大哥脾气爆,各种打电话打通了,你猜怎么说?“我们家就这几个下地干活的,医院已经好几个月没收入了。还要继续陪下去,就算她能救回来也是个废人,不如不救。”然后电话断了。医疗保障,本质是一个兜底的事情。但是“兜底”这种思维,在医院里面本身是很残忍的,因为总是有人兜不到。正是这种残忍和无奈,让我在支架降价之后,必须说点啥。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eshandafosc.com/bkls/899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