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招结束不到两个月,各大招聘平台已经陆续开始为秋招做准备了。
高校本科、硕士和博士答辩基本告一段落,在实验室呆了两年的应届生们,看着自己的师兄师姐即将离开校园,逐渐感受到自己要走入社会的紧迫感,决定从实验室中抽身出来,看看自己毕业要何去何从。
不难预料,很快他们就会发现,自己的现状高不成低不就,许多岗位要求工作经验,但是在实验室呆了两年,哪有时间去实习,积累工作经验呢?
虽然知道就业形势严峻,但是他们也没有时间思考,实验室的老鼠还在“嗷嗷待哺”,他们不得不一头猛扎进实验室。
“先把课题做好,论文写好吧。工作的事等快毕业的时候再想,不着急。”
“不着急”,是很多在校生对求职的想法。
到了真正要找工作的时候,大多数人往往就在能力范围内选择了薪资最高的那份工作,而很少考虑其他因素。
老一辈,把这种现象归结为:“很多年轻人对自己的未来没有很好的定位。他们会把“挣钱”作为找工作的首要条件,从来不思考自己到了社会能做什么。”
但真的是这样吗?
当代生物医药生只想搞钱?
新时代,“想搞钱”已经不是一件羞于说出口的事。
学医的同学固然都有几分救死扶伤的情怀,但是谁又会跟钱过不去呢。
今年春招的时候,应届生们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大概就是:“我想躺平了。”
“认真投了几份简历,这都有一周了,一个面试通知都没收到。我想躺平了,现在能留用的这家也还不错。”
“刚参加完某世界强的群面,无死角被虐,面完直接自闭了。不想卷了,找个竞争缓和点的企业躺平吧。”
“既要求科研成果,又要求有工作经验,这招的是吧,直接转行算了。”
......
转眼春招已经结束了一个多月,当初说这些话的同学真的躺平了吗?
其实大家心里都清楚,我们都是躺不平的人,从小学到高考,大家早已习惯了一路狂奔,怎么可能说停就停。
大家都知道应该找一份自己喜欢且擅长、还能搞钱的工作.
但当面临着“毕业即失业”、“僧多粥少”的尴尬困境时,大多数人只能选择那份能让自己尽快缴上下个月房租的工作。
想搞钱没有错,但只盯着钱不太明智
这样的现象也不是毕业才出现的。
初中的时候,老师为我们收集好考试重点,只需要做题。
高考报考志愿的时候,临时突击志愿报考指南,选了几个自己分数能上的专业和学校。
到了本科临近毕业的时候,对自己能干什么该干什么还是完全没有认识。
由于不知道自己在社会上应该找一个什么工作和岗位,于是选择了考研。
在研究生期间忙于做实验、做课题,毕业的时候还是不知道自己能给社会贡献什么价值。
直到最后不得不走出社会了,只好用单一的标准——薪水来就决定自己要做哪一份工作。
这种现象表面上看是“只盯着钱”,本质上是缺乏职业规划。
做好的职业规划,才能知道,自己应该要找什么实习,去哪家公司,什么岗位刷实习,未来的工作岗位有什么要求,应该精进自己哪方面的能力。
文末扫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