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发QA如何辨识医药行业的谣言

谣言这玩意,如果不是自己熟悉的领域,其实是很容易被忽悠的,甚至奉为圭臬。其实即使是自己相对比较熟悉的领域,但是如果这个谣言说得有鼻子有眼睛的,也容易着了道。

话说研发QA,尽管不是搞技术的,不是搞注册的,也不是搞项目管理的,更不是项目负责人,但是如果没有两把刷子,或者没有背地里偷偷学习,也是很容易被忽悠了。特别是有些事情呢,也没有特别的依据,也没有特别的说法,或者行业共识,更是如此。

再说,我们在建立研发质量管理体系的时候,由于其研发的特殊性,灵活多变性,以及更多的不确定性,加速了我们对某些认识的不足,甚至是谬误。

近期,我突然发现在医药行业的谣言,其实也蛮有意思的。周末时间,我就简单来说说,或者给我们一些启发,一些感悟。

谣言一:我们现场核查的时候,老师如是说,巴拉巴拉。

我个人觉得这种谣言,还是很具有迷惑性质的。毕竟他们是经历过现场核查,那都是实战呀,再多的理论,也可能说不过现场核查老师的一句话。甚至即使是核查老师说错了,我们也得听听呢,万一有其合理性,或者新的监管要求呢,说不定,回头可以跟领导同事吹吹,或者下次我们检查的时候,同事们可能更容易听进去。

可是,希望我们冷静下来,这种道听途说的说法,其实经不起推敲的。我来简单说说,看看是不是有些道理,如果没道理,你可以继续听群里,或者哪个的圣言。

通常情况下,除非是负责或者组织这个现场核查的人,或者现场跟随的人,才可能得出准确的结论,这如同我们翻译外文的时候,如果只是给出某个单次或者词句,而缺乏上下文的时候,我们可能是难以有准确的解释或者答案的。比如你知道RO这个缩写代表什么意思?可能很懵,它可以是罗马尼亚的缩写,也可以是某位老外的缩写,也可以是ReverseOsmosis(反渗透)的缩写。

同样的,我们如果听到的是二道贩子得到的消息,可能就会出现偏差,甚至是谬误。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数据完整性这块强调原始数据了,强调及时性了。就好比我们在称量获得一个称量数据,如果我们是用眼镜看到了,然后用手记录下来,并且记录在一张活页纸上,那么很可能出现错误。

如果我们誊抄到我们的实验记录本上,这样出错的概率会大大的增加。

还比如我们看到一个数值:,如果没有单位等信息,可能就没有意义。更何况只是通过语言传播的一个事情了。其准确性,其实很难说的。

再比如,前段时间,在群里聊到一个说法,说核查老师要求每张色谱图都必须签字和日期。您觉得这个核查老师过分呢,还是群友分享的核查经验有问题?

如果你们单位正好都是这么干的,对每张图谱都签字,或许会觉得老师讲得非常有道理。可是现场都是采用网络版CDS了,权限和用户,以及审计追踪都已经上马,甚至都有电子签名了。那么核查老师还会如此要求吗?

我们在追问的过程中,其实最后的原因是核查老师发现某一个图谱上的某个色谱峰被用笔标注相关信息,老师追问为什么没有在每张图谱上签名?

如果你正好在边上听到这么一耳,是不是就可能出现偏差呢?

这样的事情,可以说非常多的,我经常会听到,只是希望我们能够有自己的判断。

谣言二:我们通过了核查,我们通过了FDA的核查,我们这个制度得到了FDA的认可。

对于这个谣言,其实也很有迷惑性。尤其是通过了FDA的现场核查,或者有人还告诉你零缺陷。那么这些人在论坛里发布的一个文件,一个说法,是不是更有说服力。我们是不是赶紧学起来?都得到了FDA的认可,你还犹豫什么呢?

还有一些甚至补充说,核查老师当时看过了没用说什么呀,肯定是符合要求的呀。

这个还真别急,其中的门道其实是很多的,我就简单说说。

毕竟核查老师时间有限,能力再强,也是有限的,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对贵单位的制度流程,产品信息都了如指掌的,必定是


转载请注明:http://www.leshandafosc.com/bklm/9407.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