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访结束后,诺华制药(中国)总裁张颖便匆匆赶往下一个行程——“为爱奔跑”世界多发性硬化日公益跑项目。平时,张颖有运动的习惯,这是她忙碌中难得的空瑕。作为一名跨国药企的领导者,高压的工作和生活要得到完美的平衡,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诺华制药(中国)总裁张颖
今年6月1日,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诺欣妥?(沙库巴曲缬沙坦)用于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这是诺欣妥?继年心衰适应症上市之后在中国获批的第二个适应症。该适应症率先在中国获批,标志着我国高血压治疗领域10多年来的新药突破。今年也恰逢张颖加入诺华制药的第十年。十年磨一剑,十年无论是对于新药研发还是个人职业发展都是一个极具里程碑意义的年份,张颖以优异的成绩给总部交出了亮眼的成绩单。
年,尽管面临新冠疫情,诺华在中国市场的总销售增长达16%,中国成为诺华全球市场增长率最好的国家,这一切都得益于多款创新产品的驱动,对市场变化的准确预判和及时布局响应。何为突破创新,在张颖看来“真正的创新是让患者享受到福利,在这个过程中,药企要做的不仅是引进创新产品,还需要为中国的医药健康行业发展做出切实而积极的贡献。”
年,张颖开始执掌诺华制药中国业务时,中国的医药市场也悄然向着创新驱动的方向靠拢。张颖先后在中国、意大利、美国和波兰等多个国家从事医药健康领域的工作,也正因为在不同领域、不同市场的磨练,让她对行业的发展生态理解得更为全面与深刻。
回国后,医改推进,时局剧变,如何能带领诺华制药突出重围,从过往的职业经历,张颖总结了四点经验:
创新与速度
在强劲的业绩表现和预期推动下,中国市场俨然在诺华制药的全球体系中脱颖而出。这不仅加深了诺华总部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也对诺华制药提出了更高的创新要求。张颖作为领导者,提出了“要把更多的机会留给创新药”。
过去5年,诺华在中国约有30款新药获批。近期,诺华又提出预计在-年期间提交50个新药和新适应症的注册申请,覆盖广泛的疾病领域,心脑血管、眼科、中枢神经、自身免疫、皮科、呼吸等,产品线的“全面开花”对诺华的创新速度和潜能提出了全新挑战。
年,诺华制药就有包括治疗多发性硬化的万立能、治疗过敏性结膜炎的帕坦洛、以及可善挺强直性脊柱炎适应症在中国获批,这些产品均为所在治疗的“首个”或“唯一”,弥补了该领域治疗的空白。
事在人为,创新的结果也许就是在不断探索、尝试和变化中诞生。“怎么能够真正地帮助患者,从患者的需求出发,最后达到多赢的效果,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张颖认为创新的落实要紧紧结合患者的实际需求。
拥有跨国药企中领先与广泛的在研产品线,正是诺华制药的创新“底气”。在外部政策环境与内部创新驱动的双重影响下,诺华制药也在力争将全球创新成果以更快的速度同步到中国市场,让中国患者更早获益。
今年4月,诺华新一代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药物Beovu(Brolucizumab)医院国际眼视光眼科中心完成了全国首针注射。“未来,在包括心血管疾病等更广泛治疗领域,我们也将结合全球优势资源和本土深耕经验,通过‘先行先试’等创新举措,最大化缩短创新产品进入中国的时间,让患者早日摆脱疾病困扰。”张颖说道。
韧性与应变
在采访时,张颖回忆了多年前刚刚被任命为诺华波兰制药业务负责人后遇到的最棘手的问题——“一款重磅药品即将被剔除当地医保”。对于一个初来乍到的管理者而言无疑是个巨大的冲击。
在尝试了很多方法未果后,张颖决定给当时波兰的卫生部长写封邮件,希望促成与其面对面的沟通,协商解决方法。这样的做法,在当时无疑是“大胆而破格”的,但也因为这次危机,让张颖更深刻地理解到“韧性与应变”的重要性。回到中国,尤其面对纷繁多变的中国医药市场环境,“碰到问题,更重要的是思考怎么往前走,这才是解决问题的捷径。”
国家集采进入常态化,医保目录动态调整,仿制药一致性评价……诺华制药正是凭借着这份“韧性与应变”,始终走在行业前列。年,诺华共有8个新产品及新适应症通过医保谈判成功进入国家医保药品目录。
对此,张颖自豪的表示:“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得益于公司内部跨部门的密切合作,也发挥了内外部的协同效应。药物并不是一上市就可以得到包括临床专家、药学专家、医保专家的一致认可,因此我们的准备工作必须做的更扎实,更靠前。”在年进入医保的产品中,可善挺和万立能两款产品实现了当年获批,当年进入医保目录的“火箭速度”。3月新医保执行后,医保政策在各省市迅速落地,未来诺华还将持续发力,打通“最后一公里”,满足患者广泛的治疗需求。
此外,针对集采,诺华也是始终敏捷地、预见性地应对市场变化,聚焦于优势治疗领域和产品组合,在满足院内患者治疗需求的同时,积极拓展院外、零售药店、线上药店等多渠道,提升药品可及性。
突破与合作
“因为曾在多个市场工作过,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地挑战以前的思维。对各种观点和建议更包容和开放。”对于张颖而言,在创新的过程中,开放合作的态度是诺华制药得以成长的重要路径。
突发的疫情,打乱了每个行业的步伐,但也让人们意识到保持开放的心态才是延续行业生命力的基础。相较于其他行业,医药行业更加保守与传统,从完全的线下化转变为完全的线上,许多医药公司措手不及。
数字化转型势在必行,但以前医药行业面临的竞争对手是彼此,而互联网企业的入局,让更多意想不到的竞争对手频现。如何在日益模糊的边界和激烈的泛行业竞争中崭露锋芒,并非是对立,而是包容。
“数字化是诺华全球五大战略之一。在中国特殊的数字化生态圈中,我认为数字化完全能够在多个方面助力医药行业发展,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对此,诺华顺势推出了多款数字化产品。
针对医生,诺华制药在全球和中国同步推出了“智能小诺”——一套以AI为基础,向医生提供多渠道、全方位、更高效、定制化的学术服务。目前这套系统已经针对重点产品开始推广,未来还会不断扩展到全产品线,为医生提供支持。
根据腾讯与波士顿咨询联合发布的《数字化医疗洞察报告》显示,在“了解信息”、“远程问诊”、“线上购药”、“疾病管理”四大主要场景中,“疾病管理”场景渗透率仅为8%。疾病管理和患者管理也是困扰医药企业已久的问题。
对此,诺华和腾讯合作推出了国内首个心衰人工智能疾病管理平台“护心小爱”,该平台结合对患者及家属真实需求的洞察,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