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菏泽市定陶已发现的汉朝王陵黄肠题凑汉

综合消息:10月31日上午,山东省菏泽市定陶王陵黄肠题凑汉墓整体保护工程启动仪式在汉墓保护现场举行,该项目预算经费为2.86亿元,是近年来国家投入最大的文物保护单体工程。

定陶王陵黄肠题凑汉墓是西汉时期定陶国的王陵,作为国内已经发掘的黄肠题凑类墓葬中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结构独特、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意义的一座,为研究汉代“黄肠题凑”的形制、结构提供了实物资料,同时对研究汉代葬制、埋葬习俗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据了解,此项工程招投标选定的实施单位是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和中建八局组成的联合体。计划初期在3-5年内建成黄肠题凑博物馆,中期5-10年左右时间建成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遗址公园,远期5-15年打造一处大型旅游文化综合体。

定陶王陵黄肠题凑汉墓建成模型图:

定陶王陵黄肠题凑汉墓整体保护工程将会是一个十分巨大的工程,以疏干排水、修建挡水墙与原址保护为工作思路,修建以黄肠题凑汉墓(23米×23米)为中心的保护区域(50米×50米),整个地下建筑预计将达到14米深左右,一期保护工程在3—5年内建成地下保护设施和地上黄肠题凑博物馆,达到将黄肠题凑汉墓置于一处独立的温湿度可控的微环境内,以利于今后对其采取综合性保护并逐步脱盐脱水。

已出土的梓棺、丝袍和竹笥的保护修复工作由荆州文物保护中心负责,墓顶已出土的多块文字砖的保护修复工作则在定陶文物考古保护修复中心进行,截至目前已完成修复多块。

定陶王陵黄肠题凑汉墓现世,创全国5个之最

上世纪20年代地面仍保留三座封土,分别为M1、M2、M3,后被村民取土平毁。后勘测M1、M3皆为石墓,墓道均南向。考虑到当时条件有限,保护难度较大,M2一直未被发掘。

定陶王陵黄肠题凑汉墓遗址发掘保护现场

据定陶县文物局工作人员介绍,后来这片遗址不断引来盗墓贼光顾,当时便采取了注水保护,但仍发现有大量盗洞。年10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菏泽市文物管理处、定陶县文物部门联合对M2进行抢救性发掘。

在发掘过程中,工作人员首先发现了夯土层,后来又在清理封土过程中发现了较多的宋金时期晚期遗存,如沟、洞、铜钱窖藏等,出土有磁州窑虎枕以及其他残破瓷器。“但这些物品明显晚于这座汉墓。”工作人员称,后来他们又发现了厚度约1米的青膏泥,青膏泥之下为封沙,也称作防盗沙,防止盗墓贼盗窃墓室内的物品。封沙之下是墓室顶部的封护青砖,青砖之下为木椁的顶部。

定陶王陵黄肠题凑汉墓完全竣工后示意图

“而在完全清理出墓室顶部时,上面大大小小的盗坑令专家心寒,尤其是两个直达墓室内部的盗洞。”这便说明,墓室内的珍贵文物很可能惨遭洗劫。后来,考古发掘人员只在墓室中发现一座漆棺,而里面空空如也,墓主人给人们留下诸多疑团。

“然而,该陵墓在中国考古界引起极大轰动的便是黄肠题凑‘墓葬’。”该工作人员称,这作为国内已经发掘的黄肠题凑类墓葬中为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结构独特、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意义的一座,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历史价值。

每一块汉砖都有一个档案簿

年6月份,考古人员在主墓室门前发现一个器物坑,里面有1件竹笥,内盛有1件丝质长袍和1件直径18.6厘米、厚0.2厘米的青玉质玉璧,具有很高的文物研究价值。“直至目前,该陵墓发现的文化主要是丝袍和玉璧,但不排除接下来发掘出的可能。”定陶县文物局副局长丁献军称,目前,他们最应该做的就是做好对已发现的珍贵文物的抢救和保护,汉砖就是其中之一。

历经年,汉砖上的文字仍很清晰,颜色鲜明。

在定陶县文物考古保护修复中心的一间仓库里,框架上排列着整整齐齐的汉砖。置身于汉砖中间,仿佛闻到了历史的气息,亲手触摸着一块块年龄为年的青砖,心中隐隐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多块青砖上面的文字,虽历经年,红色的笔迹仍鲜艳无比。

文物保护专家对丝袍进行病虫害监测

据丁献军介绍,目前出土的汉砖有万块,已经完成修复块。汉砖长度在39cm至40cm之间、宽度在19cm至29cm之间、厚度在9cm至10cm之间。而这些汉砖中,90%带有文字(朱书和墨书)或刻划符号或戳印等,经初步清理发现,青砖上的文字以人名为主,目前砖上涉及的人姓氏多达30余个。

丁献军称,这些墓砖来自于各地不同的砖窑,而为了标示砖是自己的,或在上面记下自己的名字、地名,甚至一些人不会写字只能使用刻划符号,这也解释了青砖上面的符号标志,以及汉砖在煅烧质量上有高有低,在一定程度上再现了当时的文化环境,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与文化价值。

文物保护专家清理丝袍

“为了充分保护汉砖,我们给每块砖都建立了档案。”定陶县文物考古保护修复中主任马翠莲称,上面有青砖的编号、照片资料、病害、修复方式等一些列信息,每块砖的档案簿就有10余张。

若进展顺利,3至5年内,陵墓可实现对外开放

自定陶王陵黄肠题凑汉墓发掘以来,其保护性方案分为原址保护和异地搬迁,后来考虑到极大的保护难度,决定采用前者,即在定陶县马集镇灵圣湖遗址原地征地,墓上建博物馆、展厅、影像室等,就地保护展示。

工作人员前期对M2汉墓进行人工喷淋

在国家文物局和山东省文物局的协调下,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作为技术总负责,牵头组织对定陶王陵黄肠题凑汉墓整体保护工作,先后完成了喷淋系统、检测系统的安装工程,实施了病虫害、微生物、化学保护的多方面的研究和防止工作,保证了黄肠题凑木结构的稳定。

同时,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与相关科研院所联合,共同编制了定陶王陵总体保护方案,经国家文物局和财政部审批预算经费达2.86亿元,为近年来国家投入最大的文物保护单体工程。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马清林介绍,此次启动的一期保护工程就是按照整体保护方案实施的地下保护设施和地上保护设施建设以及相关保护工作。按照保护方案,整个一期保护工程将历时4年,最终达到将黄肠题凑汉墓置于一处独立的湿度可控的微环境内,以利于今后对其采取综合保护并逐步脱盐脱水。

马清林称,陵墓中的黄肠题凑为长约23米、宽约23米,高约5米,有立方米。而按照保护方案,保护范围为50米见方、6米高,每一边还有12米左右的土地需要保护,通过此种方式将黄肠题凑拖起来进行保护,将来还要在原址原位盖一座建筑。“黄肠题凑本身高5米,其距地表为6米,其下还要有3左右的工作面。”马清林说,算起来,整个王陵的地下部分高度为14米,再加上10余米高的地上建筑部分,整个王陵的高度接近30米,是十分巨大的。

“若发掘过程不发生变动,在将来的3至5年中,定陶王陵黄肠题凑汉墓可对外开放。“马清林说,而作为墓葬最为核心的黄肠题凑做到完全脱盐脱水则需要5至10年。

关于定陶古汉帝墓的视频,你一定要看一看!

山东定陶古汉帝王墓揭秘(上集)

山东定陶古汉帝王墓揭秘(下)

相关资料:

菏泽定陶大型汉墓位于定陶县张湾镇王庄村南米处,自年10月开始,考古人员对这个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至年下半年,完成了墓室内的初步清理。墓葬以规模巨大、结构保存完整而被誉为“我国目前发现规模最大、保存最好、规格最高的大型‘黄肠题凑’墓葬”。

菏泽定陶县发现的大型汉墓获得重要考古发现,考古人员在原本空空如也的墓室内地板下发现一竹笥,内盛一件缝有玉璧的汉代丝质长袍。这一埋藏方式为国内首次发现。考古人员初步判断这件丝织品为女性服饰,基本可以判定定陶大墓的主人是西汉哀帝的母亲丁太后。

根据网络综合整理




转载请注明:http://www.leshandafosc.com/bkxx/611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