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川研究所专题年是资管行业爆发的一年,也是资管机构和基金经理频繁“出圈”的一年,“买什么基金”终于跟“买什么楼盘”一样,成了普通人茶余饭后的热议话题,这在中国资本市场漫长的历史上,应该也是第一次。因此,远川研究所资管线的各个研究组今年将持续推出“TopMoney”系列文章,为大家解读中国最优秀的一批公募和私募基金,并围绕历史、投研、风格、人才等角度,来展示顶级的机构,究竟是怎样做投资的。
“出站的乘客请手持车票,依次通过闸机验票口出站,到汇添富基金公司,请从2号口出站。”
这是一段清脆的女声播报,确保每个从陆家嘴地铁站下车的乘客都能听到“汇添富”三个字。而出了地铁站,则可以刷到更多汇添富的“存在感”:震旦大厦楼顶平米的LED屏、环线旅游巴士上“选股专家”的冠名,以及陆家嘴天桥上“坚信长期的力量”的广告牌。
陆家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名片,也是金融机构最密集的地方,这里光年税收过亿的写字楼就超过栋,近家持牌机构集聚于此,其中包括大量需要吸引C端用户的基金、券商、保险和银行等,但敢在金融机构心脏位置上如此大手笔投放广告的,似乎只有汇添富。
强势的营销风格,跟庞大的资管规模,构成了这家基金公司风评的两面。
汇添富成立于年,比公募基金的“老十家”晚了六七年,但其发展堪称突飞猛进,尤其是凭借着出色的品牌塑造能力,汇添富的影响力超过了很多老牌基金公司。在公募井喷的年,全市场有40只百亿级新发基金,其中汇添富狂揽11只,在业内一骑绝尘。
在投资圈,人们喜欢把“营销”和“投研”对立起来,巴菲特的“与世无争”和CapitalGroup的“大隐于市”才是机构审美的最大公约数。因此,尽管圈内都在暗地学习汇添富,但仍然会不少人给它贴上“肆无忌惮的扩张”、“铺天盖地的品宣”、“有意无意的抱团”等各类标签。
但在质疑中,汇添富的非货币基金规模已经跃升至行业第2名,已是业内不得不讨论、不得不研究、甚至不得不学习的巨头。去年底笔者与一位资深资管从业者交流,谈及公募行业的现状,对方发出疑问:“汇添富能够抓住投资者的心智,难道仅仅是营销做得好吗?”
所以汇添富的底色到底是什么?这是本篇文章将试图回答的问题。
汇添富在基金圈最为人尽皆知的一件事情,当属他们要求员工每日必须自我审视的“汇添富三问”。
其中第一个问题是:“今天我幽默了吗?如果没有,请反问,我是不是个无趣的人?”第二个问题是:“今天我分享了么?如果没有,请反问,我是不是个自私的人?”第三个问题也是类似:“今天我做了最后1%的努力了吗?如果没有,请反问,我是不是个平庸的人?”
汇添富每日三问
表面上看,这三个问题很难跟一家基金公司联系在一起,它们似乎更应该属于笑果文化或者开心麻花这类公司。但有意思的是,汇添富很多员工能够按照公司要求每天问自己一遍,甚至很多离职员工也能够流畅背出来。
设计这三个问题的初衷,需要追溯到汇添富的创始人林利军的身上。
年林利军从哈佛归国,筹建中国第47家公募基金——汇添富。公司的筹建团队堪称奢华,当时已经在富国名声大噪的张晖负责投研体系搭建;股东东方证券委派了风控与合规经验丰富的李文参与筹建;傅鹏博加入担任首席策略师。
创始团队首先建立了公司的“使命-愿景-价值观”。年,已经担任总经理的张晖这样概括:“使命是一个组织存在的目的,即我们公司因何而存在。价值观是内部行动的指南,体现了组织的态度、行为和特质。愿景是对公司未来结果的憧憬,表达了组织的中长期目标。”
经过反复调整,汇添富目前对外这样表述:使命——“第一,持续稳定地为汇添富的客户添加财富;第二,不断提升员工的专业水准与生活工作质量;第三,不断增加股东投资的价值。”愿景——“打造中国最受认可的资产管理品牌。”价值观——“正直、激情、团队、客户第一、感恩。”
张晖后来这样阐述汇添富的使命:三个顺序不可更替,互相合成整体,互为支持,互相促进。客户第一是我们必须永远遵循的,不断给股东增加投资价值也是我们始终坚持的,此外,因为这是一个轻资产、重人力资本的行业,人的价值是最宝贵的财富,所以才有这样的表达。
除此之外,创始团队还将复杂的企业文化凝练为一句简单又有力量的经营“哲学”:“只要是我们决心要做的事,就必须做成业内最佳。每一位岗位上的员工,成为行业内所在岗位上的最"硬"的脑袋!”而要求员工每日必做的“汇添富三问”,也是企业文化范畴的一部分。
使命-愿景-价值观-哲学-“每日三问”,构成了汇添富一套完整的企业文化体系。不过实事求是讲,“使命-愿景-价值观”在国内的盛行,离不开阿里的“言传身教”。几乎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企业文化,但能像阿里那样用好的,寥寥无几。
汇添富的秘诀是什么?可以用8个字来总结,那就是:随处可见,到处都讲。
比如一走进汇添富位于陆家嘴震旦国际大厦的总部,就会发现企业文化的元素“无处不在”。从前台,到走廊,再到投研团队办公区的墙上,到处都挂着“使命-愿景-价值观”,以及醒目的“汇添富三问”。当然,一般人看到这种宣传标语,下意识地会认为它们没什么用处。
笔者曾问一位员工“汇添富三问是否有用”这个问题,对方楞了半晌回答道:“其实平常真的不会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