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中医药抗疫成果点赞喝彩健康与美容杂

年3月10日,伴随着医院—医院休舱仪式的落幕,这场惊心动魄、规模空前的人民战“疫”,终于迎来它的决定性转折,瘟神退却,曙光呈现。

3月28日15时09分,G次列车抵达武汉—这是武汉轨道交通解封的当天,首趟从广州南站启程到武汉的高铁。意味着从这一天起,武汉将重现往日生机。也是这一天,连日登上热搜榜的网红—武汉樱花,在沐浴了一场春雨之后,带着满身的泪水、拳拳的期盼和念念的不舍告别了它的花期。

连日来,不断被刷屏的还有一幕幕江城“送别”的感人场景。其情之真,其意之切,言语之铭心刻骨,常常让人不能自持,而潸然泪下。“白衣战士”“逆行天使”“战疫英雄”,这些奋不顾身、驰援武汉抗疫一线的医疗战线上“最美的人”,在征战了两个多月、取得战疫关键性胜利之后,现在终于可以回家和亲人团聚了。这里的每一场送别都诉说着武汉百姓与逆行天使间的手足情、生死恋、民族魂。可谓:  

—武汉,这座英雄的城市,终于以她伟岸的身躯,重新挺立在世人眼前。

在这一支支凯旋的队伍当中,有这样一群白衣战士,他们除了和西医同行并肩完成治病救人的天职外,还肩负一项重要使命,把传承和发展了多年的中华医学瑰宝—祖国传统中医药,包括它的济世理念和文化精髓,通过这场举世瞩目的武汉战疫,真真切切地展示给世人。让世界一同见证、分享中国人的智慧,进一步激发民族自豪感、增强国人自信心。

一、在战疫中担当,不只是自信,更是中华传统医学的呐喊

疫情肆虐,1月23日武汉封城。1月25日大年初一,中国中医科学院组建首批国家中医医疗队奔赴武汉抗疫一线;在抗疫最艰难的阶段,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先后派出五批共人的专业队伍驰援武汉抗疫会战。此外,在全国援鄂医疗队伍中,还有近人来自中医药系统。整个武汉战疫,中医援鄂方阵作为战疫的一支重要力量,与其他众多的白衣战士一起,共同筑起了抗疫的钢铁防线。

江夏方舱,这是一个特殊的记号。武汉总计16医院中,它是唯一一家在筹建之初就明确以中医药综医院。由著名中医药专家张伯礼院士牵头联名写下请战书、经中央指导组批准后建设而成,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医院”—中医人希望用它来完整地证明自己,证明在大疫的危难时刻中医药能够为国担当分忧!

江夏方舱从2月14日开舱,到3月10日休舱,共收治新冠肺炎轻症和普通型患者人,治愈人,82人包含14名有基础病的患者按休舱要求,医院继续治疗。也就是说,直至休舱,这里没有1例患者从轻症转为重症。而按照这次疫情的6%~10%的转重比例,这些患者中会有33~56人转成重症。

另有数据显示:

—武汉新冠肺炎确诊病例中,有人使用了中医药,占91.5%。临床疗效观察显示,中医药总有效率达到90%以上。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消息,初步证实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颗粒、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血必净注射液等三个中药方剂和三个中成药对新冠肺炎有明显疗效。

—在武汉抗疫一线,除治疗轻症和普通型患者外,中医也进入ICU,辅助西医参与重症救治,中医药治疗新冠的经验,已经成为中国战疫方案的突出亮点。

……

众多有关中医药抗疫成果的方案、措施和数据跃然纸上。江夏方舱犹如一条生命之方舟徐徐起航。它留下的是更多人的回忆和更多人的思考。而这种思考注定会是痛苦的,有些甚至是撕心裂肺的—

“刚开始中药推得很难,有人说中药没效,所以我说这次特别感谢中央指导组,特别感谢党中央国务院领导的决策,支持中药,要不我们也不敢那么大胆去做。”在一次接受央视采访时,张伯礼院士,这位17年前曾率队参加抗击非典、现已72岁高龄却依然没有退休的老中医专家,言语间竟难掩内心的激动、哽咽掉泪……

我们无法揣测这位老中医人当时究竟想到了什么,但可以确信,这泪已经在默默地诉说它的故事和它的悲壮了!

二、连线、发声,把中医人的事迹和中医药的贡献告诉给每个人

武汉战疫伊始,就不断有关于中医药诊疗成果的好消息传出,在疫情阴霾的笼罩下,尤其给人以振奋,也让深埋于心的中医药这份民族情结不断地被牵动。于是,直面中医药,报道中医药,成了越来越多的媒体人自觉履行的一种责任。

1月31日大年初七,《健康与美容》编辑部成立抗击疫情新媒体报道组。同时制定了以“在战疫中大力弘扬祖国传统中医药文化”为主题的系列专访计划。专访在整个团队的齐心协力、连续奋战下,一一落实,并密集发表。至今已连续发布20篇HB独家专访。这些充满了正能量的文章,通过《健康与美容》


转载请注明:http://www.leshandafosc.com/bktd/12214.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