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代表,要谨慎选产品了

跟着动图,「星标」赛柏蓝

▍来源/罗湿兄▍作者/罗哥

代表选产品,是能不能生存的问题

1代表选产品,在两年前是挣钱不挣钱,或者挣钱多少的问题,而现在呢,是能不能生存的问题。13年之前,选啥产品都能挣钱,13-15年缓冲期,各产品挣钱也还ok,15-18年,选不好产品,开始吃土,18年之后,选不对产品,饭碗端不住。这几年,药圈变化速度快到难以呼吸。这不,现在又有大变动了,7月15-16日,国家医疗保障局有关司室召开座谈会,就生物制品(含胰岛素)和中成药集中采购工作听取专家意见和建议,研究完善相关领域采购政策,推进采购方式改革。可能有些代表看了没啥太大感受,这些人要么是家里有矿,要么就是市场敏感度不强。这项改革的落地,意味着,药圈怕是再无安全的产品,代表选择产品的方式又得变了,挣钱的思路也得变了。以前选产品一般都是:肿瘤≈罕见病专科特药普药(介于疫苗的特殊性,一般不讨论,在这项改革之前,不受带量采购影响)。而以后,可能就只有这个思路了:独家新品竞争小的新品竞争大的新品专利期内产品已过专利期未带量产品带量产品。2就在上个月,我们还说,罕见病,疫苗,部分生物制剂是代表的避风港,这下,也特么快要带量了。未来几年,就像一些专家说的,集采产品和集采区域大概率将不留死角,无论是什么产品,医院,医院,医院还是零售药店等药品销售终端,都可能陆续纳入集采范围。所以,现在生物制剂(不少肿瘤药),罕见病,疫苗也将不再安全。罕见病稍微会好些,因为领域小,国家政策支持,不会轻易被集采,但领域小,带来的就业岗位非常少,大家也不要指望了。当下,医药行业真正进入存量市场,产品领域选择的重要性被逐渐淡化,选产品更重要的是看产品处于哪个生命周期阶段,新老程度。肿瘤专科特药普药,这种选产品的方式,对一些小代表还好,若你想挣钱,这两点必须考虑,1.是否是新品;2.性价比。在药圈,现在的红利并不是什么肿瘤产品专科特药,而是新品。肿瘤,专科特药更挣钱吗?普药就挣钱少吗?竞争力差别真那么大?这些所谓的差别,基本都可以忽略不计,肿瘤专科特药看似挣钱的概率略大些,但并不代表就真挣钱。3肿瘤,专科特药火,是因为很多治疗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市场潜力大,产品利润会比较高,但这并不代表药代的薪资高,这些利润,基本都是留给股东的。想挣钱,新品是最主要的机会点了。至于看哪个领域的新品,这就看你是否追求性价比了,肿瘤,专科特药整体比普药更累一些,但性价比却不一定高,准确说,不论什么产品性价比都不高了,过了挣钱的时候。我15年入行,现在明显感觉和其他行业的朋友差距越来越大,扎心了...这不是产品选择的问题了,而是行业问题了,存量市场挣钱难,不是针对普药,而是所有产品。现在药圈,坑是越来越多,产品选择时更费劲了,想端稳饭碗,想挣点钱,没什么好的办法了,抢点苟且红利,找个新品,独家最好。追求高点的,也没必要转行什么的,可以继续待在药企,但不能局限于药企。最后,我说的都是错的。特别提示:最近,相信大家已经发现,


转载请注明:http://www.leshandafosc.com/bknr/906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