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
每经记者陈星每经编辑陈俊杰
一场疫情,缩短了互联网医疗行业的市场培育时间,培养了用户线上求医问诊的习惯,甚至还让互联网医疗行业突破了一些原本预计要耗时数年的政策难点。
在互联网医疗从业者感叹疫情给行业带来“意外收获”的同时,导诊、挂号、健康咨询及治疗后的复诊、慢病管理……各家互联网医疗平台都想找到自己“独一份”的赛道。然而,在线医保支付等仍是困扰各方的共同难题。多位从业者表示,进一步打开互联网医疗成长空间与持续盈利能力的关键依旧聚焦在支付端的多方介入与细化政策的落地。
疫情缩短市场培育时间
疫情首先加速了互联网医疗在C端的渗透。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年11月至今年4月,医疗健康类APP与网页的月度有效使用时间有了明显增长。以京东健康为例,疫情前该平台承载的在线问诊量约为5万次/日,疫情期间飙升到15万次/日。京东健康CEO辛利军表示,“疫情将诊疗线上化的市场培育时间缩短了5至10年”。微医集团CEO廖远杰也表示,“疫情把产业至少往前推进了5年时间”。
除了缩短市场培育时间外,疫情还促使互联网医疗行业跨越了一些此前难以逾越的政策关口。以医保支付政策为例,对于互联网医疗行业而言,是否能够实现医保线上支付直接决定了用户群体的广度与就医频率。辛利军曾预计,“线上医保支付的政策放开至少还需要两到三年时间”。
疫情加速了这一进程。今年2月,国家医保局联合卫健委发布了《关于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开展“互联网+”医保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可以纳入医保报销范围”。《意见》发布后,上海、江苏、浙江、四川等多个省市临时将在线问诊纳入医保支付,同时,复诊续方项目也在全国多地陆续试水纳入医保支付,线上看病—购药—支付(医保报销)的就医闭环就此打通。
可以说,经历过试水与浮沉之后,互联网医疗正迎来用户群体急剧增长和政策支持的黄金时代。
在线医保支付仍是难点
热潮的背后,是更多巨头入局。腾讯、阿里、京东、字节跳动等互联网巨头的身影闪现其中。
9月,阿里健康APP升级更名为“医鹿”,将整合天猫医药、支付宝等相关业务板块,提供智能搜索、线上问诊、体检疫苗预约等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9月21日,京东发布公告确认京东健康将向港交所提交IPO申请。近日,字节跳动收购百科名医网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