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江新区是全国第18个、江西首个国家级新区。自年成立以来,新区始终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以良好的产业基础集聚八方英才,以人才的智力成果助推产业转型发展,呈现“产业聚人才、人才兴产业”的生动局面。
综合施策,确保人才“引得进”
为加速集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赣江新区建立起精准化的人才政策扶持体系,3年安排30亿元人才发展经费,为人才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对新区产业发展有重大贡献、能带来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人才项目,最高可给予1亿元的综合资助。
相继实施“赣江海智”“赣江创新”“赣江创业”“赣江杰青”等四个人才专项计划,形成了重点突出、层次分明、覆盖广泛的人才创新创业扶持体系。截至目前,赣江新区已引进、培育和服务了多名各类人才,仅年就引进了掌握国际先进技术、引领产业发展的海内外创新创业人才团队12支。
新区以人才链推动创新链、引领产业链,围绕产业建平台,搭建平台聚人才。与中国科学院、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等国内外一流科研机构合作,与省内30所高校和科研院所、55家大型企业合作,共建多个创新机构。通过以市场化手段组建公司法人运营的形式,与澳大利亚蒙纳士大学余艾冰院士团队共建工业过程智能化研究院等,探索出一条借助外力、凝聚合力,助推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
充分运用市场供求机制吸引、配置人才。依托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与周边分布的20余所高等院校就大学生的人才培养、培训、就业及创业等方面建立合作关系,着力构建“高、中、专、网、现”多层次的人才招聘平台体系,先后引入用友薪福社、同济人力、天坤人力等优质人力资源企业家,服务用工人数约85.3万人次,服务用工单位余家。同时,整合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绿色金融示范街、“双创”集市资源,打造集人才、资金、技术、平台等为一体的现代产业体系。
产才融合,确保人才“用得好”
人才助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是近年来赣江新区引进高端人才、促进产业发展升级的一个缩影。
世界生物医药领域的领军人才——黄璐琦院士、周宏灏院士、詹启敏院士通过项目与新区开展合作。“中科院大连化物所中药科学中心”“中国中医科学院江西分院”等国内顶尖科研机构先后入驻新区,汇聚了一大批高层次研发人才。杏林白马生物医药研究院成功引进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高级研究员朱勤博士担任院长兼技术总监,带领科研团队运用北美制剂技术致力于研发缓释制剂、迟释制剂、口崩片、微片等有技术优势和技术壁垒的新剂型,完成了多个药物的开发、中试前处方及工艺研究,突破了企业技术瓶颈问题,提高了企业的对外竞争能力。
通过人才的虹吸效应,近年来先后洽谈项目60多个,签约项目30多个,总投资达多亿元。这些项目以中医药生产企业为主,生物制药、化药及研发、销售等配套为辅,上年度新区39家规上生物医药企业实现营业收入约亿元。基本做到了每个主导产业都有国家级领军人才领衔源头创新、龙头企业支撑带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新区成立前的52家增至目前的家,省级以上研发平台从新区成立前的11家增至41家,每万人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21.2件。
优化服务,确保人才“留得住”
服务人才就是服务发展,留住人才就是留住资源。新区和各组团均成立了人才服务中心和人才服务工作站,各职能部门建立了人才服务专员队伍。在北京、上海、深圳三个驻外招商办中增设人才服务工作站,并成立人力资源服务公司。在境外成立8家招商招才中心,实现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的有机结合。打造“一次不跑”的赣江新区人才服务信息化平台,上线赣江人才App,让人才足不出户享受服务,心无旁骛搞好科研。
为提高人才精准服务水平,赣江新区秉承“俯首甘为人才牛”的服务理念,出台了《新区领导干部联系服务高层次人才制度》等四项服务制度,在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设立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设置咨询投诉、创业服务、生活服务、证件代办四个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服务窗口。采取集中受理人才需求、统一对接相应职能部门、跟踪落实办理结果的服务模式。同时,建立了《赣江新区高层次人才需求事项督办制度》,倒逼人才服务提质增效。确保实现人才居有良所、病有良医、学有优教、老有颐养。
来源:中国人才
原标题:《赣江新区:积蓄一潭人才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