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焦守广李家澍
孔立,医院急诊重症医学中心主任,山东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山东省优秀共产党员。从医30余年,59岁的孔立有着多次参与救治突发烈性传染病、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近十年来,从山东中医药大学中西医结合急危重医院急诊重症医学中心成立,在他和同事的努力下,医院急危重症救治能力飞速提升。
先后五度出征抗疫的“老将”
年2月19日上午10点,医院急诊室值班的孔立接到电话,以国家卫健委重症巡查组成员的身份被派往武汉。10点接到出发通知后,他匆匆通知了一下爱人,交代了一下科室工作,在楼下接过行李就走了。
孔立说,18日晚上他就接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打来的电话,通知他随时待命,去援助武汉。“当时没觉得会那么快,我爱人第二天一早替我洗好了衣物,可我要出发的时候,衣服还没晾干。”
当时济南无法直达武汉,需要去北京转车。下午3点30分,孔立与其他医疗队成员在北京会合后,踏上了开往武汉的火车。“当时虽然时间紧,但并没有太多恐慌和害怕。”孔立说,当医院征集第一批援湖北医疗队员时,他就报了名。在去往武汉的路上,他脑海里想的做多的还是“去了怎么办?”“都有哪些困难?”“下一步怎么做?”。
孔立先后五次出征抗疫,指导新冠肺炎的中医诊疗工作。这并不是孔立第一次与疫情“交手”,年,他就曾参与过抗击“SARS”。从医30余年,孔立有着多次参与救治突发烈性传染病、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年,孔立随山东第一批医疗救援队赴四川参加抗震救灾,冒着余震的危险,救人于危难。
孔立表示,作为一名急诊重症医学科医生,无论何时遇到任何突发事件,都应冲在最前面。作为一名急诊重症医生,又是几十年党龄的老党员,第一时间响应国家的召唤,是医生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共产党员的使命担当。“国医大师、我的老师张灿岬曾说:做学问要有份、够劲、有味。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我们‘老人’不仅要做勇者,更要做智者,为解决难题、问题贡献我们的才智。”
东西两区急诊重症协同发展
急诊与重症医学科是病人最集中、病种最多、抢救和管理任务最重的地方,是所有急诊病人入院治疗的必经之路。
孔立所在的医院急诊重症医学中心前身为医院急诊与重症医学科,是于年即独立建科(一级科室)的科室,为山东省最早成立的急诊科之一。承担全院急危重症患者的综合救治工作和教学任务,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三五”重点专科,是集医、教、研于一体的急诊医学中心。
年10月,医院的发展和东院区的开诊,医院成立了东区急诊、重症医学科,形成了东西两区急诊重症医学科室共同发展的局面。
年,科室完成三期改建工程,成立急诊卒中中心、胸痛中心、创伤中心三大中心,和院前、院内急救、急诊病房、重症监护为一体。目前已形成了院前急救、急诊门诊、急诊病房、重症监护病房一体化的医疗体系,结构完整,为急、危、重病人提供一站式无中转的急救医疗服务。
年3月,医院成立中西医结合急危重症研究所,为进一步开展中西医结合急危重症研究搭建了医教研优势平台。医院和科室的发展越来越壮大,同年11月,医院成立现在的急诊重症医学中心。在中心领头人孔立的带领下,医院急危重症救治能力飞速提升。
目前,中心已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山东中医药学会急诊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急救医学专业委员会主委单位。同时也是中医急诊医学和内科学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国家级临床急诊重点专科。
孔立表示,下一步的主要方向是努力加强中西医结合急危重症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高自身诊疗水平,实现中心医教研协同发展,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
不断继承和突破,推动中医发展
医院的急诊重症科室,在西医技术卓越的前提下,体现中医优势,是医院的办院理念,也是中心发展的主要方向。
“先进的西医技术和设备是急诊和ICU的前提,而中医药是我们发展的根基和优势。”孔立介绍,近些年来中心先后开展了PICCO血流动力学监测、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床旁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治疗及肺泡灌洗术、床旁B超、气管插管、经皮微创气管切开、中心静脉置管等监测及治疗技术。床旁血液滤过(CRRT)、床旁血浆置换、人工肝治疗(DPMAS)、ECMO(人工膜肺)等生命支持技术,为急危重症的抢救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孔立表示,中心急救药品除了西医必备药品外,还常备急救中成药包括速效救心丸、参附注射液等,使中药作为抢救治疗的必备药品,增加了抢救成功率。
同时中心还开展了诸如中医特色治疗如耳穴压豆、针灸等作为临床急诊治疗的常规措施,主要针对急性胃痛、头痛等疼痛性疾病,以及呃逆等常规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病症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的治疗效果和社会经济效益。耳穴压豆作为科室护士必学临床技能。
在谈到自己十年来的变与不变时,孔立表示:“中医的发展肯定要不断继承与突破,我们一定要把老祖宗那些成功的经验继承下来,然后把自己修炼好,通过反复熟练运用,让治疗变得更有效,这样中医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