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知本家图丨源自网络
为何逆风而行?在我们这个时代,人人皆记者,人人皆评论员,人人皆媒体,自媒体无疑是互联网时代的宠儿。
当大家都在办自媒体的时候,连《新财富》也在向互联网转型的时候,我却偏偏逆市场而动,创办《鑫周刊》这样一个纸媒。
逆风而行,不光风险大,而且遭受非议。但我仍然这么做了,为什么?
新三板的生态和A股一样,都存在着买方和卖方,但并非完全一样,新三板自成体系。新三板C端的买方非常少,针对买方的生意很难做。
但是卖方的商业空间巨大。新三板至少有家卖方,A股只有多家卖方,尽管这多家卖方的市值之和可能也顶不上一个“中石油”,但禁不住家数多啊。
因此,基于这样的判断,在新三板万家挂牌企业和千家投资机构这个垂直细分领域,我相信《鑫周刊》一定会成功的。
“没落贵族”纸媒还有哪些优势?在新媒体、自媒体风起云涌的时代,纸媒的没落似乎已经势不可挡。
但是,任何事情都要辩证看待:如果是一个讨论2C话题的媒体,显然表现形式采用互联网新媒体、自媒体的形式是大势所趋,报纸受众主要是2C的,且其内容时效性非常强,受到新媒体的冲击也最大;但是展示严肃、专业的2B话题的媒体,我仍然认为纸媒的方式将更有仪式感和公信力。
自媒体的缺点是再好的文章传播时效也不会超过48个小时,阅读浅、衰退快,一旦过了这个时间窗口,传播和保存价值将大大衰减。但刊物就不一样了,特别是聚焦垂直细分领域的2B、且内容来自深度解析和报道,则会有其独特的存在价值。
一些深入研究、深度报道的文章,它可以传播一两个月、两三个月甚至半年都不过时。
我们只有通过印刷出来,白纸黑字,飘着墨香,大家可以当礼品去赠送,可以当作纪念品,可以立此存照,更有仪式感和纪念意义。
所以,如果这个垂直细分领域受众足够大,相信这本杂志的存在基础就更强。当新三板挂牌公司过万家时,一个聚焦于报道与展示挂牌公司的刊物必然成为市场内在需求。
《鑫周刊》的DNA有何不同?互联网思维:以免费服务获客、培养用户习惯,从而成为用户离不开的平台。《鑫周刊》在试刊期间(包括正式创刊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内),我们针对精准用户(比如优质新三板企业)都将采用免费赠阅、免费帮助宣传的服务模式,培养读者习惯,培养企业的宣传偏好和选择习惯,从而最终成为关心新三板人士的第一阅读平台和优质新三板挂牌(拟挂牌)企业的首选宣传阵地。一旦这两方面的习惯培养成功,“平台”与“入口”的属性将使《鑫周刊》成为三板生态圈的关键节点。
共享经济思维:《鑫周刊》将充分整合活跃和专业的新三板垂直自媒体,与他们合纵连横,共享优质内容,成为“新三板”自媒体的《读者文摘》。《鑫周刊》除了编辑、美编是专职的,几乎没有记者,所有“新三板文学社”的社员都未来是我们的专栏作家,都是我们的记者。
社群思维:今天的互联网时代,用户(读者)就是一个社群。而要让社群横向扩张、纵向深挖,离不开社群经营。而且,今天的互联网思维,也已经没有绝对的online,杂志的运营也更多的要走到offline,搞读者见面会,搞企业融资路演对接、业绩说明会,甚至搞企业博览会和研讨峰会。
《鑫周刊》的情怀与理想《鑫周刊》从创刊的第一天,就不是一本传统、僵化、迂腐的纸媒,就已经注入了最先进的基因,使得它传统的外表下,其实有一颗时尚而充满未来的心(芯)!就好比它同样是一台手机,但已经不是模拟时代的功能机,而是一台数字时代的智能机。
我们对新三板的崛起充满信心,其必将成为中国宏观经济和多层次资本市场不可或缺的中流砥柱;我们也有信心,《鑫周刊》在这个大潮中,既推波助澜,也乐在其中!
《一本属于新三板人自己的杂志》背后的故事:
《鑫周刊》第一期印刷完成,伴随着清晰的风格,厚重的内容,来到了我们读者眼前,《鑫周刊》是“新三板文学社”指定刊物,在一群新三板人的推动下,新三板人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刊物《鑫周刊》(隶属于《华夏理财》杂志)。
首期杂志清新的封面
《鑫周刊》在文学社成员郑培敏先生的倡议下,采用“双众筹”(资金众筹、运营团队众筹)的模式运作了起来,从一开始,就采用了不同以往的颠覆性举措,不仅仅在三板圈,在其他领域也是一种具有创造力的实践。
《鑫周刊》版权页
在此之前,于年5月6日,文学社成员就在《华夏时报》报社召开了关于《鑫周刊》的碰头会。在本次会议上,新三板同仁共同出谋划策,畅所欲言,共同为《鑫周刊》的创立贡献了智慧。
新三板文学社成员参与《鑫周刊》筹备会议
《鑫周刊》首批战略合作自媒体
《鑫周刊》的意义非凡。
非凡之一在于:在自媒体大行其道的今天,一本杂志偏要反其道而行之,面向新三板市场的《鑫周刊》第一期正式出版;
非凡之二在于:是“新三板文学社”的指定刊物;
非凡之三在于:《鑫周刊》虽然披着传统的外衣,却有着不同寻常的内在!
本文来源:新三板文学社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