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艾美仕
医药代表,给人感觉是一个无论如何美化,都十分灰色的职业。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医药代表因商业贿赂被逮捕,外资药企医药代表大裁员,医院保安拦住来拜访医生的医药代表等负面消息。随着一阵反医药商业贿赂之风刮过,不少药企开始大幅度缩减医药代表团队。
其实医药代表也是有种种牢骚和无奈,这个职业显然很难寄托他们对职业生涯的美好愿景了。
谈到医药代表面对的窘境,我们似乎应该去思考下两个终极问题,第一,那就是医药行业是否还需要那么多的医药代表?第二,医药代表的职能可以被替代吗?
▏医药代表已然太多
医药代表是太多了,还是太少了,还是正好合适,还是存在结构性的问题?似乎没有人能够给你一个准确的答案。不少业内人士估计,中国已经有多万的医药代表或者以不同名义履行医药代表职能的从业者。
一方面,我们可以从各家制药企业的网站上看到他们招聘医药代表的信息,一方面,我们可以看到,制药企业又在明的暗的去裁减医药代表。
这时候,我们就会感觉脑子不够用了,究竟我们还需要多少医药代表呢?抛去公司管理以及策略的因素。仔细思考下这一问题就可以得出结论,那就是,医药代表肯定是太多了,这种多,恰恰反映了结构性的短缺。
其实,大多数制药企业大规模招聘医药代表的根本原因是为了满足新产品上市的需求。如阿司匹林,其适应症比马里亚纳海沟里的大章鱼的触角还多,那么当然,推广这样的产品需要很多医药代表,针对不同科室进行推广。再如立普妥,在中国这样一个国家里,潜在患者可以上亿,那么你也至少需要十几万医药代表才忙得过来。
但是,这些大病种药物的黄金时代正在淡去。目前行业形势的变化已经表明,新产品上市越来越难,一方面,监管对于新药上市的门槛高了很多。另一方面,医疗模式的转变也是一个大问题。在政府愿意为社会疾病负担买单的情况下,越是患者数量少的疾病,其上市的新药越容易通过审批,面对的竞争小,价格也可以定得更高,同时新药的适应症少,面对的患者也少,这当然就不会需要那么多医药代表了。恰如最近施贵宝的转型,重练转型罕见病和肿瘤,彻底放弃糖尿病领域。
还可以说说的就是结构性缺失,其实一些真正需医院,却鲜有医药代表来拜访,这些基层医生其实更愿意去学习知识,但是却很少有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