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无论是国家层面的还是地方层面发布的政策,都在助力支持生物医药行业的发展。业内预计,随着中国生物技术发展迅速,以及相关利好政策的支持,年生物医药产业将进入快速发展期。同时,随着生物医药行业投资风险周期的缩短,未来5~10年或是国内生物医药产业投资的较好时期。
今日华夏基金春季线上策略会,小夏邀请到了清华大学协和医学院内科学博士、华夏医疗主题基金经理陈斌分享整个医疗大健康板块的投资机会以及未来展望。
以下为直播内容实录:
医药行业是一个传统行业,同时也是一个非常新兴行业,有非常多的生物黑科技,自从有人类开始就有医疗行业。今天想把这个话题聚焦一下,讨论一下此刻在中国展望未来二十年、三十年面临什么样的变化,以及这里有什么样的投资机会。
01疫情相关热点要追吗?首先给大家几个比较实在的数据。
第一,现在中国已经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按照模型来计算,到年,中国30%的人口会超过60岁,即中国到那个时候会成为一个深度老龄化的国家,同时老龄化人口总规模是前所未有的,是好几亿人超过60岁,这里就会包含巨大的整个社会的变迁和社会需求的变迁,更重要的是社会需求变迁后面对应医疗需求的膨胀,这给了我们未来二十年、三十年在中国做投资的一个主要基调,就是我们在整个大医疗、大健康板块里,需求是持续膨胀的。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华夏基金,年底
人口结构是很容易推导的,因为只要人口从出生开始每一年就会老一岁,所以这个模型可以滚动起来的,按照现在国民预期寿命计算,基本上可以大概测算出到年时60岁以上的人口到底有多少,这个不会有太大偏差,能算出来的。
第二,算经济账,既然要做投资,大家都很关心一个国家的医疗卫生总开支占GDP的比重大概是什么水平。在中国现在大约是6%,也就是说我们国民产值里每年有6%是用于医疗卫生支出的,在美国这个比例是17%(最高),因为美国非常特殊,生物科技行业非常发达,日本、英国、法国、韩国这些国家基本上也是在10%左右的水平。
也就是说现在我们整个GDP里面用于医疗卫生支出比例还很低,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大家试想一下,如果一个国家1/3的人口都是老年人口,那么每年产出里有多大比例应该用于医疗卫生的支出?大家可以想像一下,至少6%是太低太低了,所以这里就是我们长期布局的一个理由。这个理由支持我们在这个方向上长期做一个投资,比如现在在工作的人可以每个月定投,二十年、三十年后,当自己退休时,随着这个行业的发展,以及老龄化,会有一个非常可观的回报。
不说长的,就说眼前。当下,大家都非常关心疫情,以及疫情对于医药板块投资的影响。我给大家的答案可能和大家在别的地方听到的有所不一样。
关于疫情,我认为这是一个事件性的推动,可以把它叫“一波流”来概括,作为一个突发事件,它的影响实际上一次性冲击的,这不是每年都会发生的,不是会永续存在的,有这样一些特征其实就更多是事件推动的主题,对于一个资产的内在价值影响并不是很大,从这个逻辑上来讲如此。
至少在这个阶段,我们不建议再去追逐跟疫情相关的受益标的或主题,这是大的策略上,如果现在还去追逐这些主题的话,很可能会吃亏,会付出成本和代价。我们更加推崇的是冷静去分析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变化,在发展趋势和变化里去分析这些会对于未来趋势带来的一些变化,以及在这些趋势中怎么找到一些投资机会。
顺着这个话题,疫情会对我们长期趋势带来哪些变化?
首先疫情当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在武汉以及在突发事件应急过程中反映的是我们整个医疗体系对应急事件的动员,动员就是需要有非常及时信息的反馈和非常有效的决策,所以我们认为未来对于医疗信息化的投入以及投资是应该要继续深化和加强的,只有一个非常完善的信息支撑,才能有及时的动员,有及时的动员才能应对突发事件的挑战,并把它应对的很好。在过去两个月,我们国家应对的应该是比较好的,至少和现在国外某些国家相比要好得多得多,就体现了我们动员的力量。
大医院,这里体现出另外一个思想也有长期的借鉴意义,就是分级诊疗,医院之所以能这么快把疫情摁下来,因为轻症和重症分开,进行有效的分级诊疗,在分级诊疗的安排下,我们医疗体制的效率就极大的提高了,效率提高了,我们就能“应收尽收、应治皆治”,这样才能很快地把疫情给控制住。
02医院将是未来的医院上周四国家医保局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共28条,这个文件应该引起大家充分、高度的重视。
这个文件是国家医保局发布的,医疗行业以医保为纲,所以国家医保局的纲领性文件再怎么重视都不为过。国家医保局28条意见其实是纲领性意见,有提纲挈领的作用,里面提到了很多值得我们注意的方向,这个方向回过头来看,可能会是指导我们未来整个行业发展的,在里面寻找投资机会的一个方向性的指引。
其中提到了“加强医疗保障体系层次化的建设”“加强统筹的层次和规模”,同时还特别强调了“要支持互联网+医疗的发展”,这里“互联网+医疗”应该划重点,划重点本身不是因为互联网,而是因为互联网+医疗背后代表的意义,就是分级诊疗。我这是第二次提分级诊疗,大家一定要重视。
分级诊疗的本质意义是提高医疗体制的服务效率,结合前面讲的第一条,中国到年会有30%的人口进入到老龄化,我们也提到医疗行业要补短板,请问大家短板是什么?
短板是钢筋水泥吗?是设备吗?医院建设现代化水平,高级设备的程医院的,所以中国其实最缺的是医生和护士,我们真正短板是医生和护士,所以未来要应对老龄化需求,要应对未来可能公共事件、突发事件的挑战,核心是要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这才是真正了短板。我们的短板不是钢筋水泥,不是设备,不是冷冰冰的仪器,而是人,是医生和护士。所以未来核心要提高医生和护士的工作效率。
医院挂号很难,医生和护士都很忙,医生有时候接门诊,甚至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这就是短板,这个短板是实实在在,是真真事实的,这个短板解决方法只有一个,就是分级诊疗。我们在医院里已经看到了,当没有医院时,医院,医院瘫痪,挂不到号,挂了号也没有用,医院接治不过来,而且轻重不分,得一个感冒,本身是轻的,医院又被别人感染,成了重的。所以分级诊疗是我们这次医院的经验,也是我们战胜疫情的一个宝贵的经验。这就是我们传统说的分级诊疗。
28条意见里,互联网+医疗也是分级诊疗的概念。医院已经休舱了,但是未来这些轻症、慢病复诊这些小的病医院里去排队,没有病也被传染了,未来互联网+医疗,按照国家医保局的文件要大力推动的,医院就是我们未来长期会存在的医院,它将来应该要承接的是我们复诊。
公开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有3亿的高血压患者,有1亿糖尿病患者,接受过心脏支架手术的患者累计超过万人,每年有超过10亿人次感冒的数量。没有分流也影响了中国现行的医疗体制的效率。所以未来我们应该会看到,特别是在上周四国家医保局的纲领性文件中看到“互联网+医疗”,会长期产生一个行业性的趋势,就是真正通过互联网信息化的手段,通过医院的载体,来实现我们长期一定要达成的有效的分级诊疗,医疗需求的分流。在这个方向上,我觉得很可能会成为我们未来几年产业的方向,以及会成为我们今年往后整个医药板块,甚至周边大健康板块的一个投资主线,这是非常有可能的。
从商业本质来讲,我不太愿意贴标签、炒热点,更愿意去做价值分析和判断,如互联网+医疗在纲领性文件中提到这个要支持的方向,对于价值链究竟如何重构的?
我们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设想:
以存量亿药品来做一个说明,现在这个药品也需要吃,也是通过现在的手段送到患者手中,这个价值链如何重构?
这个药品现在是从医院或药店,医院药房或药店到患者手中,这里有一个药厂到批发商,批发到零售的阶段,医院的药房也可以理解为零售,这里实际上是互联网+医疗,把零售环节的价值重新分配,不需要以前低效的零售方式排队去拿药,药店的毛利率高达30%+,药品批发环节平均加价率8个点,最多不超过10个点,把传统价值链进行重构,把零售环节效率提升。一方面医保对接,对医保来讲能够节省医保的开支,能够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另一方面对于参与新的互联网+医疗,参与分级诊疗,价值链重新构建的生态赋能企业,能够重新分割这一块在零售环节的毛利,同时他们用更高效率、更低成本把这个药品精准送到患者手中去,把这个流量进行再分发的同时带来很大的商业价值,提升整个体系的效率,同时也提升医疗体系里面医生和护士的效率。
有人说,陈博士只是讲了商业价值的重构,那么医生和护士的效率如何提升?医院为例,一到流感季节,路是堵塞的,医院的门诊门庭若市,很多人可能就是去看个感冒,但他不知道自己是不是感冒,医院挂号,但对于专家资源的分配来讲是不均衡的。也就是说如果把这些分流出去的话,医院的医生能专心看危重病或真正疑难病,其实医生劳动力能减轻很多,医院也不会那么拥挤,效率也会提高很多。
老龄化是带来医药行业整个大健康板块未来三十年的投资机会,我们想像一下未来三十年如果有30%都是老人的话,医院效率一定要提升的,所以我们必须要提高现在医生的效率,分级诊疗、互联网+医疗是势在必行的。结合上周四的纲领性文件,我觉得三五年后回头来看,那个文件就是一个纲领性的文件,就是开山之作。
再重复一下,医药行业以医保为纲,跟着医保走肯定是没有错的。在后疫情时代或在此时此刻,相对来看,更加看好疫情里面的一些经验,以及医药行业的大趋势,也就是说分级诊疗,后疫情时代的医院,这就是我们医院、互联网+医疗的形式。
03医疗主题投资如何布局?在这个方向上有很多公司其实可以布局,首先是必须要加强信息化的建设,让整个信息流通畅、智能,信息流通畅才能有效分流,分流才能提高效率,信息化之后还有生态的公司,包括整个药品供应链,能够给医院赋能的公司,医院提高效率,实现互联网诊疗的一些公司,我觉得都是会有很大机会的。
这些公司里面,特别是能够重构零售产业链的,医院和药店里面那些比较低效率、比较昂贵的药品零售环节重构一些新的配送方式,我觉得都是会有非常大投资机会的。
有人提到口罩问题,除非你是炒股票,不然不用太在意。口罩很可能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还会保持高景气度,我觉得股价也许还会有一定的表现,但是从长期来看,疫情带来的影响都是一次性的,不是每年都会有的,所以从投资角度来讲、从价值角度来讲,其实影响并不是很大,主要是交易性的机会。因为现在海外的疫情还在酝酿发展阶段,所以大家在这个方向上如果作为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