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阿哌沙班、达比加群和利伐沙班等直接口服抗凝药(directoralanticoagulants,DOACs)在房颤等患者中的广泛运用,新的问题出现了,急性缺血性或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需急诊进行溶栓或外科手术之前,我们如何才能准确评估患者的抗凝水平?
患者的抗凝状态如何对治疗方案的制定来说非常重要,譬如在脑卒中患者中应用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tissueplasminogenactivator,tPA)溶栓的禁忌症之一就是之前患者长期使用口服的抗凝治疗。如果患者之前在应用华法林抗凝,那么则可以通过INR检测结果进行判断,但是如果患者服用的是新型非维他命K直接口服抗凝药,即我们常说的NOACs,那么对凝血功能的评估就要复杂多了。
近日发表于《Stroke》杂志的一项研究显示,针对某种药物的特异性检测或许在日常常规监测中用处不大,但对于急诊病例的诊治却非常重要,研究者对来自96名服用DOACs的患者的份血样结果显示:与测定血药浓度的金标准相比:常规凝血试验如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对血中DOAC药物浓度的特异度很低,而凝血酶时间TT试验则敏感度很低,相反,针对特定抗Xa因子活性等特异性试验则相对准确很多。
所以对于急性卒中,急性心梗等需要紧急溶栓但同时口服新型抗凝药物的患者,常规的凝血功能不能用来准确给予指导需依赖特异性检测,但后者有待普及。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