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采要不要进?今天来看这已经不是个问题。
11月30日,江西省医药采购服务平台通报了“4+7扩围”以来的实际使用情况:
集采中选药品在江西的医院开药总数90%。其中,在第一批国家集采的第二个采购执行周期,江西省内的实际采购比例甚至高达93.6%。
外界普遍认为,医院需求的70%。今年9月,国家医保局在答复政协委员建议时,还引用了这一数字,并认为“在约定采购量之外,各医疗机构可通过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采购其他价格适宜的挂网品种。”
从江西披露的数据来看,不集采的品种,医院里可能连汤都喝不上。
集采执行效率惊人,供货量大部分超协议量
江西是为数不多定期公布集采进度的省份,数据反映了集采的真实效果。
以第四批国家集采为例,今年2月4日开标,5月份开始陆续在各省市落地,江西是5月1日正式执行第四批集采结果的,共涉及60个品规。
这一标在江西真正执行不过半年时间,但实际执行率非常惊人。
健识局粗略统计,60个品规中,有45个的完成率已经超过了%,而且很多实际采购量都是协议量的两倍三倍。最多的一个品种“普拉克索缓释控释剂型”,实际供货量是协议量的12倍。
这意味着,医院对集采品种的需求都大增。而且,参与集采的企业也很争气,基本都能满足供应。这样的结果就是:医院供货的比重很高。
健识局发现,第四批集采中选品种占比在90%以上的占到29个品规;占比在80%以下的只有6个品规,占比只有10%。
在其他批次国家集采中,这一现象也很明显。第一批国家集采续约单里,33个品规里只有5个品规中选药实际使用比例在90%以下,其他品种绝大部分占比超过95%。
也就是说,所谓“约定采购量之外的市场”,实际上基本不存在。
相对来说,江西省级集采的结果稍好。江西第一批省级集采中标品种平均覆盖了院内87.64%的市场份额,其中多个品种中选药占比在50%以下,显示省级集采中,集采外品种还有一定的市场机会。但优势企业的品种,如齐鲁制药的吉西他滨,还是以90.95%的比例牢牢市场。
此前,跨国药企对集采的参与度不高,认为可以抢占集采外市场以及院外市场。一位业内人士对健识局表示:这是因为跨国药企对中国区的利润看得很重,不敢轻易尝试。
不过,江西的案例可以表明,医院市场给集采外品种的机会,真的不多。
集采外市场,并没那么好抢
医院仍是处方药的销售主战场,这一点毋庸置疑。
11月4日,广东13省联盟发布了45个品种的集采通知,根据医药云端的数据,剔除西地那非等3款药店常备的特殊品种,医院的报量占比超过97%,医院和药店的院外处方药市场,仅占不到3%的份额。
一家集采中标的国内药企曾对健识局表示:集采中标很难受,不中标就更难受了,大多数药企都会考虑,“先上车再说”,甚至包括某些跨国药企。
以阿卡波糖这一降糖品种为例,在年1月的国家集采中,拜耳50mg规格的原研药“拜唐苹”,每盒从60元降到5元,挤掉国内企业华东医药,获得了江西、云南、广东等省份的集采市场。
尽管在随后,“拜唐苹”在各地缺货的消息不断传出。进口的糖尿病药物低价进入集采,极大推动了国内患者的需求,拜耳应接不暇。此次拜耳中选省份江西的阿卡波糖供货率达到了%,占医院用药占比的85.14%。
华东医药在集采失利后,曾宣誓将“捡漏”,抢占剩余的市场。但从目前实际的数据来看,华东医药的设想并没有完全实现。表现在财务数据上,中美华东的阿卡波糖的销售额并未出现显著抬升,米内网数据显示:其在院外的实体零售药店市场,年销售额下滑了0.7%,母公司华东医药也迎来了近10年的营收首度下滑。
《“十四五”全民医疗保障规划》中明确提出,集中带量采购将成为医院采购的主导模式。9月29日,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针对上述文件的政策吹风会上,国家医保局规划财务和法规司司长王文君曾表示,坚定不移地推进集中带量采购常态化、制度化,进一步引导社会形成长期稳定的预期。
集采之外的市场,预期已经玩不转了。
#集采##医院##华东医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