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乡村》杂志征文启事
时间:10月1日至12月31日结束
古驿道守望的女人(散文)
文/新月
一条弯曲古道,越过项山甑山垇蜿蜒向东往福建方向而去,在赣闽交界接壤结合部的古道旁有户人家,常常能看见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坐在家门口的石凳板上守望着古道。慈祥和蔼的老人看到南来北往的过客,总是微笑着主动跟人打招呼,尽管岁月的风霜与生活的沧桑早已在老人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但透过那双明锐的眼睛,看得出老人精神仍然抖擞,她就是我的外婆。
每年暑假我都会去看望外婆,她家房子是土木结构的,路面是用石头堆砌的,这条石头路是古驿道,可以通往福建,外婆家地处武夷山脉,而这条古驿道横跨武夷山脉是古时候商人从江西省至福建省的必经之路,那里还有一座神奇的北架山,听我外婆说,站在最高处可以一眼望三省,山上的树几乎没有,但生长有众多种类的草药!
我的外婆是个很聪明能干的人,有讲不完的民间故典(故事),每次我去了外婆家就缠着她,要她陪着睡,听外婆讲故事。我最喜欢听的是外婆讲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至今还记忆犹新。那个年代的孩子除了有几本看了又看的小人书,没有手机,没有电视,能听大人讲讲故事已经是特别开心的事了。
打记事起,外婆有一只布满红血丝的眼睛,我曾好奇地问她:“外婆,为什么你的眼睛是红的,她就开玩笑说:“小时候不听话,吃饭时蹲着吃,大公鸡啄饭,不小心啄到眼睛了。”从那以后我看见大公鸡就闪开,生怕她啄我。后来,偶尔间听妈妈说起外婆的眼睛,竟有一段辛酸的往事,在外婆大概二、三岁时,国民党围剿红军,实行“三光政策”,为了躲避战火,大人只好把小孩临时藏在村子附近的山上,那次外婆几天几夜没有人理,因感染野外某种毒气,眼睛受到了严重伤害,我能想象那时候的她有多么无助。
因家里穷,她七、八岁时,她便成了别人家童养媳,顺着古驿道,从项山远卖到福建一大户人家,原本过着衣食无忧的日子,结果还没有等到拜天地入洞房的那一天,小伙子就参军上抗日前线去了,说好打完日本鬼子后就回来完婚。她守在古驿道旁,痴痴地等,望断秋水,也没盼来小伙子回来的身影,很多年过去了,依然没有见未婚夫的人影,小姑娘熬成了老姑娘,后来有人说他已战死沙场,外婆迫于无奈离开了养父养母。又顺着古驿道改嫁到江西省寻乌县剑溪乡籁地村,嫁给了我的外公,一位参加过解放战争因伤复员回乡的复员军人,而且还是个村干部,小日子过得很幸福,先后生下四个孩子。外婆回忆说,外公复员回到村里参加过巢匪,由于文化水平低等原因,虽未加入共产党,但他仍没日没夜,带领村民自力更生建学堂、修公路等公益事业,全心身投入到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
外婆每天做完家里家外的活,总是带着几个孩子,站在家门口,望着门前的古驿道,直到迎候到外公从外面回来。可是好景不长,外公因工作劳累,加上打仗时遗留下的旧伤复发了,英年早逝。留下一堆尚未成年的孩子,从此,外婆她在古道旁再也望不到丈夫归来的身影了。
看到一双双孩子渴望的眼神,外婆很快从悲伤中振作起来,生活还得继续,她别无选择。就这样,外婆靠着一副瘦弱的身板,一双勤劳的手,含辛茹苦地养育着五个儿女,一个个上完小学,上中学,因为村子离学校远,孩子们都得去住校。外婆又开始常常站在古道旁,特别是星期五那天,外婆总是早早就站在古道旁眺望,盼着孩子们平安归来!外婆是个心地善良的人,因为比较明事理,还曾当过村里的妇女主任,她乐于助人,是村里出了名的热心肠。她还懂得医药,孩子们医院,弄点草药喝,再加上她的潘氏推拿法,村子里大病小病的都会先来找外婆。听说有一个十七、八岁的姑娘,得了肺病,医院看了好几次医生也不见好转,经过外婆的用中草药精心调理,居然奇迹般地好了。这事一经传出,外婆的名声可大了,村民们竟是对她敬佩有加。
外婆是出了名的大善人,有一付古道热肠。六七十年代,农村生活苦,经常有些饿着肚子,往来于古驿道的人,除了给水喝,还施舍饭菜,甚至拿出最好的待客菜品,好生招待路人,时间长了,路过的生意人自然都认识她,对她的善举,无人不绝口称赞。
外婆一生都在操劳着,儿女们长大成人为人父母后,外婆又为儿女分担,帮助儿女带孙子和外甥。待孙子,外孙长大了,一个个离家走出山外,外婆依然整天唠叨着,生怕他们在外饿着冻着似的。除此,她每天仍习惯性地朝古道上观望,也许想从往事中寻找那远去的曾经的踪影。我想外婆更多的是期盼,期盼儿女们,后辈们回家。
古驿道上,夕阳洒在她的满头银发上,显得更加神采奕奕。外婆那不知疲惫的身影就定格在那一刻,这就是我的外婆,一个善良、有担当、有责任心的女人,一个最值得人们敬佩的女人!
审阅:残墨
简评:古驿道上,一位善良可敬而又可爱的守望者,给读者留下许多美好遐想。文中作者深情地叙述了,外婆传奇的人生。文笔细腻有血有肉,值得推荐!
终审:严景新
作者简介:温志虹,笔名新月,江西省赣州市寻乌县作家协会会员,全国乡村作家,作品散见报刊、网刊。
向上滑动阅览(如有遗漏请联系后台修改)
中国乡村杂志社中乡美编辑部
北京总社
总顾问:靳晋孙善奎徐静钱国樑杨春琦郑一民
名家顾问:李学李采曲铁城
秘书长:万谦卓钇辰
名家策划:王志强
专家策划:许秋来
特邀中国乡村规划研究员:李军超
社长:徐秀(柳丝青青)
中乡美平台
顾问:贾笠白云涛任峰胡燕刘传启陈荣来张永成
总编:徐秀(柳丝青青)
总编助理兼平台管理:赵一
平台策划:许秋来
栏目主编:严景新狄薇薇黄隆旆刘俊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