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群众满意的三级卫生健康服务网络体系
——上虞区以“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为抓手推动医疗资源“双下沉”
近年来,上虞区卫生健康局围绕改革发展这一主题,以创办人民满意的卫生健康事业为目标,以“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为抓手,以医共体为基石,重基础、强基层,推动工作重心和医疗资源“双下沉”,着力打造技术过硬、服务优质、群众满意的三级卫生健康服务网络体系,努力为群众提供安全、优质、方便的医疗卫生服务。
全区现设置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家,其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家(含二院),乡镇卫生院13家,社区卫生服务站97家,村卫生室89家,巡回医疗点(驻村工作室)18个,达到“优质服务基层行”基本标准的单位18家,其中2家已达到推荐标准。
每年投入余万元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购买、更新医疗设备,乡镇卫生院DR、彩超、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基本实现全覆盖,中心卫生院配有CT,部分还有磁共振等。陆续投入余万元,实现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诊疗区)全覆盖。区内所有村卫生室均实行紧密型一体化管理,年度达到规范化标准的村卫生室60家,村卫生室规范化率为64.5%。
建立网格化防控机制
优化防控体系建设
率先建立网格化防控机制,严防院内感染。以网格化管理为抓手,严格实施发热病人闭环式管理,有力发挥了基层医疗机构在疫情防控工作中的哨点作用。
构建网格化管控机制,确保定人定责不留空白。按照网格层级进一步明确局机关、医共体、各医疗机构的职责要求,把全区家基层医疗机构为主的所有医疗机构分成30个网格全部纳管。开展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开展地毯式培训、指导和分级检查工作,发现问题实时反馈、交流、会商,网格化疫情防控的工作效率和质量优势凸显。
开展精准化防控检查指导,确保疫情防控不留死角。年秋冬季以来,全体网格员对照防控要求和各自工作职责,全覆盖高频次对各项疫情防控工作落实情况开展常态化督查,发现问题责令立即整改或限期整改,每家机构每周督查不少于1次。至目前,已开展督查余次,发现问题全部整改到位。针对网格化督查中发现的村级医疗卫生机构防控意识及设备物资不足问题,落实近百万元专项经费配置更新全区村级医疗卫生机构的防控设施设备、物资,织牢村级医疗卫生机构防控网底。
实施基层发热诊室样板工程,提升疫情防控医疗救治能力。科学编制救治工作预案、应急救治预案,规范建设改造发热门诊(诊室),加强院感防控工作,严格落实发热患者闭环管理并统筹做好疫情防控期间正常医疗服务。制定上虞区疫情防控医疗救治能力提升建设方案。年投入余万元,全区所有基层医疗机构发热诊室均按“三区两通道”要求建设,80%的基层发热诊室为新建,并设置相关功能用房、配备相关医疗设施设备。
开展“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
提升基层服务能力
在年“优质服务基层行”活动的基础上,积极提升基层整体软硬件条件与精细化管理水平,提升基层卫生服务能力。
实施骨干下沉。两大医共体已实现人员、管理、考核、待遇、责任“五下沉”,实现常态化排班机制,医院已派各类技术骨干到基层坐诊1.3万余人次。
建设优势学科。医院康复病区整体下沉丰惠中心卫生院,神经内科等专科给予重点结对支持,通过医共体总院的帮扶,丰惠中心卫生院建立了康复门诊和康复病区,还建设了高压氧舱。
推行疗效评价机制。以“让患者说话、促服务提升”为目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铺开疗效评价工作,指定专人负责对门诊及住院患者进行疗效评价。以临床医师和医技科室为评价对象,对所有住院病人、10%-15%门诊病人每月一次进行电话测评,分类排名,倒逼医生不断提升医疗质量。
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建设。所有基层医疗机构均完成中医馆建设,医院充分发挥中医适宜技术培训基地和指导中心的作用,跨医共体为全区所有医疗卫生单位提供业务指导,年下派中医医生30余人,长期为基层提供中医业务技术指导帮扶,累计培训基层西学中余人、护学中人、中医药80余人、少儿推拿50余人。
强化基层医疗人才队伍建设。持续实施卫生人才五年(—)进修培养计划,以每年万元人才培养经费为依托,派卫技人员外出进修学习。
深化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内涵建设。围绕“签约覆盖有扩展,服务内涵有提升”的工作重点,区内3家基层医疗机构被省卫健委确认为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示范点。年全区10类重点人群签约率89.67%,全市排名首位。探索开展“互联网+签约”和“家庭病床”等个性化服务,家庭医生可通过“健康上虞”APP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