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的性能与用法
中药的性能,主要表现为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和归经等。寒热温凉话四气
四气,就是指中药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温热与寒凉是两类不同的属性,而温与热、寒与凉则只是程度上的不同。
药物分寒温,最早是由《神农本草经》提出来的,一般来说,具有温里散寒、活血通络、行气疏肝、芳香开窍等兴奋人体机能活动功能的药物是温性、热性药;而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表、平肝潜阳等降低人体病理性机能亢进的药物为寒性、凉性药。这是从药物对机体的作用中概括出来的。“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是中医用药的基本原则。此外还有一种平性的药物,其性质平和,药性寒、热之性不显著,但实质上是略微偏寒或偏热的,因此也属于四气之内。其主要功能是调养脾胃、益气生津,作用比较平缓。平性药物在寒症、热症都可配用,配伍应用范围较广。
对口渴舌燥、高热不退的病人,可让他服用黄连、龙胆草之类的药物,这些药物具有寒、凉的性能,能治疗热证。反之,病人如果手足冰凉、怕冷,就可以服用附子、干姜之类的药物。
黄连→
五味,指辛、酸、甘、苦、咸五种不同的味道。本草中所说的“味”,是指药性的味,不同的味有不同的作用,味相同的药物,其作用有相近或共同之处。实际上,药物和食物的滋味不止这五种,还有淡味和涩味。中医将涩归于酸,淡归于甘,故习惯称五味。
四气和五味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为每种药物都具有气和味,气和味各有其作用。同性药物有五味之别,同味的药物也各有四气之分。
中医讲究辨证用药,对五味的选择要按病证而定。如辛能散气,故气虚者不宜用;甘能助湿,故中满者不宜用;苦能燥湿,故津液不足者宜慎用;酸能敛涩,故余邪未尽者慎用之;咸多滋润,故脾胃虚寒者忌用之。这些就更体现了药物的复杂性。由于每一种药物都具有性和味,因此不能把性与味孤立起来看,而是必须综合起来考虑。辛酸甘苦咸品五味《本草纲目》图页升降浮沉辨证看
人体发生疾病,病变部位有上、下、表、里之别;病势有上逆、下陷之异,治疗上就要求药物应分别具有升、降、浮、沉的作用趋向,使之有助于调整紊乱的脏腑气机,使之平顺,或因势利导祛邪外出。升、降、浮、沉是指药性的作用趋向。
凡具有升、浮药性的中药,都主上行而向外,有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温里等作用,属阳;而沉、降的中药则相反,主下行而向内,有潜阳、降逆、收敛、散热、清热、利水、通便等作用,属阴。中药治病就是利用中药的这种作用,调整病势下陷或上逆之偏和祛除在表、在里之邪。
升、降、浮、沉既是四种不同药性,同时又是中医用药的一大原则。制药图
归,指药物作用的归属;经,是对脏腑经络的概称。中医经过长期临床实践,认识到一种药物往往主要对某一经或某几个经发生明显作用,因而对这些部位的病变起着主要或特殊的医疗作用,而对其他经的作用较小,甚至没有作用。如生石膏清热,石斛养阴,这两种药主要作用于胃,所以都归胃经;桔梗、紫苏子能治愈喘咳胸闷,归肺经;朱砂、远志能治愈心悸失眠,归心经。将药物在机体产生作用的部位各有侧重归纳起来并且系统化,就形成了归经理论。归经指明了药物治疗病证的适用范围,说明了药效所在。归经
中医用药讲究“中和”。“中和”是儒家的哲学,认为能“致中和”,则无事不达于和谐的境界。中和,用于药理之中,也体现了哲学思想。因为万物各有所长,一定有高下、长短,疾病也是一样。能做到五味之调和,八音之和谐,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中药就是把油、盐、酱、醋放在一个锅里调和,按照自己的“君臣佐使”理论“中和”出最佳组合的美味菜肴来。这中间也凝聚了中国人“和为贵”的处世哲学。君臣佐使
中药方剂中的君、臣、佐、使是中药方剂配伍的一种形式,是根据单味中药在方剂中的作用而确认的。在同一处方中,会有数种甚至几十种药,各味药分别发挥着各自的作用。其中,发挥主要治疗作用的药叫做君药;协助君药发挥治疗作用,就像臣子辅佐国君一样的叫做臣药;制约药物的毒性或增强君药、臣药疗效的叫做佐药;引药归经——引导各药之力直达病所、调和各药的为使药。以上内容摘自山东教育出版社《中国文化丛书》之《中医中药》刘南燕 编著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山东出版集团传播文化传承文明资政育人服务社会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