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大白马板块突现雪崩,到底发生了什么?
1医药板块罕见大跌
跌妈不认。
7月6日,医药板块再一次深刻感受到了这个词的威力。
如果你那天打开炒股软件,在医药板块,你会看见一片草原,绿得发慌那种。
从盘面来看,CXO、医疗服务、医美、医疗器械、创新药、仿制药、疫苗都遭到了血洗。
这股暴跌旋风的中心,正是CXO(医药研发及生产外包)。Wind编制的相关指数盘中暴跌接近9%,多只相关个股跌幅超过10%,或触及跌停。
正是CXO的集体大跌,带崩了整个大医药板块,当天早盘的时候,一众龙头股惨不忍睹。
千亿巨头泰格医药跌超14%。
亿巨头药明康德跌超7%。
美迪西跌超10%。
医药界的各路白马更是无一幸免:
“眼茅”爱尔眼科一度跌超10%,收跌9.41%。
“美茅”爱美客收跌7.27%,股价跌破元关口。同为医美龙头的华熙生物跌近6%。
“牙茅”通策医疗更是封死跌停,收跌10%。
“中药茅”片仔癀收跌6.49%。
“疫茅”智飞生物收跌3.9%。
受板块调整影响,相关医药ETF同样大跌:
医药股的集体崩塌,直接把创业板也给带崩了,指数收跌1.79%。
与此同时,社交媒体上留下了医药股民经久不息的哀嚎。
真是惨痛惨烈又残酷的一天。
2为何大跌?
这轮大跌从何而来?
当天整个市场都在找原因,最后指向两个方面——
第一,7月2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发布《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公开征求意见,市场解读成利空,导致CXO概念股全线大跌。
第二,医药板块前期涨幅较大,获利盘较多,近期市场整体调整,在CXO概念的大跌拖累下,导致整个板块出现明显波动。
这两条原因,基本上解释了医药板块崩塌的逻辑。而这其中,最关键的又是CDE文件的发布。
讲这个文件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个概念:CXO。
在医药行业,CXO指的是医药研发及生产外包,具体包含CRO/CMO/CDMO等,即合同研发服务组织、合同生产业务组织、合同研发与生产业务组织。
CXO就是这些组织的统称,其中的“X”是代称。不难看出,CXO的本质就是外包,它们通过外包的形式介入医药行业的全产业链,涵盖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
▲图源森瑞投资
如果把医药企业比作淘金者的话,那么CXO就是那个卖铲子的。
清楚了这个概念后,我们再来看CDE发布的那份文件《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临床研发指导原则》。这份文件里明确提到:
新药研发应以为患者提供更优的治疗选择为最高目标,当选择非最优的治疗作为对照时,即使临床试验达到预设研究目标,也无法说明试验药物可满足临床中患者的实际需要,或无法证明该药物对患者的价值。
怎么理解这段话?通俗点来说,以后制药公司要申报临床试验,要在现有治疗方案中选择最好的那个去PK。
业内有人打了一个比方:你想上场打拳击比赛,得先把冠军打趴下,才能参赛。
之所以设置这样一个规则,和我们现在的创新药研发行业现状有关。
按业界的标准,创新药目前主要分为四种:
first-in-class(可理解为首发);
me-too(可理解为同类我有);
me-better(可理解为同类更优);
best-in-class(可理解为同类最优)。
而当前,中国绝大多数制药企业的创新药,都是模仿国外的制药企业做仿制,也就是上面说的me-too。
这种所谓的新药研发,很多并不是真正去做0到1的探索,而是拿着国外已上市的药物,通过对分子结构等进行细微改造来实现改良式创新。
这种方式做出来的药,和已有的药疗效几乎没啥区别,但却有效地规避了专利限制,从而把别人的创新药变成了自己的“创新药”。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不少新药企为了迅速登陆资本市场,通过这种“改良式创新”,造出了大量滥竽充数的药。统计显示,年,光是抗肿瘤药物的IND申请获批便高达个。
以肿瘤为例,近些年,中国至少有超过家公司在进行恶性肿瘤的PD-1,但参与研发的药企几乎每赚到什么钱,赚钱的反而是做研发外包的CXO企业。
如此一来,新政策的冲击显而易见,既然创新药申报临床试验要打败已有的最优药物,那过去那种搞个“微创新药”蒙混过关的时代基本上就要结束了。
由此可见,CDE这个征求意见稿,目的正是去伪存真,肃清乱象,鼓励真正有价值的抗肿瘤创新药进入临床试验及报批上市。
大浪淘沙,留下来的都是“真金”。
3创新药研发格局的进化
创新药研发行业的泡沫,正在被不断挤出。
过去,医药研发的“卖铲人”CXO在资本市场上缔造了大量的神话。
统计显示,年以来,CRO指数累计大涨超过%,绝大多数CXO公司的PE都达到倍以上。
这场“杀估值”之旅,才刚刚开始。
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在国家鼓励创新药的大背景下,那些真正有研发实力的药企,将会得到市场的更多青睐。
东吴证券就曾表示:
短期看,《原则》可能影响部分创新能力较差药企的研发投入与意愿。但长期看,创新药研发的马太效应将更加凸显,管线(产品线)丰富的头部药企受影响较小。
不难想象,在可预见的未来,一场“优胜劣汰”的竞争将在创新药研发领域展开。一批创新能力差的药企将加速被淘汰,而像复星医药、恒瑞医药、信达生物、百济神州这样研发实力比较强的创新药企,将得到更多的支持和市场。
这些年来,在创新药的研发上,这些企业在不断前进。从终极目标上来看,药物研发创新追求的是以科学为导向去解决临床需求,用创新去改善药物的临床药效、安全性和便利性,做到提升质量的同时降低成本。
药企要做的,正是用科学管理提高研发效率,掌控管线的技术质量和进程,避免风险后置。同时在管线布局上有协同性,以实现价值最大化。
就在今年4月22日,复宏汉霖公告宣布,其重组抗PD-1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斯鲁利单抗(HLX10)的上市申请已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受理,并公示拟纳入优先审评审批,用于经标准治疗失败的、不可切除或转移性高度微卫星不稳定型(MSI-H)实体瘤患者。
这是国内首个针对高度微卫星不稳定型(MSI-H)实体瘤适应症提交上市申请的PD-1单抗药物,HLX10作为广谱抗肿瘤的治疗药物意义非常重大。
而复宏汉霖正是复星医药的子公司。除此之外,复星医药还引入最新的突破性技术与产品,填补尚无有效疗法的领域。
一个经典的例子是今年6月23日,复星医药发布公告称,控股子公司复星凯特研发的CD19靶点自体CAR-T细胞治疗产品阿基伦赛注射液正式获得国家药监局批准,收到国家药监局颁发的《药品注册证书》。
该产品主要用于治疗特定非霍奇金淋巴瘤,这也是国内首款获批的的CAR-T细胞治疗产品。
与此同时,复星医药正在布局的干细胞疗法和mRNA肿瘤疫苗也是结合了前沿技术和精准医疗,以期为肿瘤患者提供更新更有临床价值的治疗方案。
这些都是复星医药创新能力的缩影。年6月末,复星医药已有累计10个小分子创新药产品、11个适应症于中国境内获临床试验审批,5个小分子创新药、5个适应症获境外临床试验审批。
截至年底,复星医药研发人员已近人(其中约人拥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约占集团在职员工总数的7%。在研创新药、仿制药、生物类似药及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等项目项,其中创新药56项。
像这样的创新型药企,正是国家鼓励的方向。
这样的药企越多,中国创新药研发的格局,就将不断进化。
4结语
创新药的缺乏,一度是中国医药界难言的伤痛。
年,国家药监局受理了09种“新药”申请,要知道,同期美国FDA仅受理了种。
但这09种“新药”中,绝大多数都是砸钱就能生产的仿制药,这些药一度被调侃为:
“无效没关系,只要吃不死人,就是好药”。
那是一个令医药界感到屈辱的年代,坐拥全球第二大医药消费市场的中国,有17.8万个药品批准文号,但其中95%以上都是仿制药,创新药寥寥无几。
这样的局面,直到年以后才开始有了改观。“重大新药创新”科技专项的启动、亿的专项投资、多个课题的落地,中国的创新药研发开始走上正轨。
复星医药等创新药企,也正是在这一阶段蓬勃发展,冲向世界。
与此同时,当头部创新药企在攻坚克难的时候,资本助推下的新药研发开始乱象丛生。很多基本上没有研发能力的药企,在CXO的加持下,催生出批量的“metoo”创新药研发项目,创造出一个个资本神话。
如今,CDE的重锤降临,一个更加清朗的创新药研发格局,正在加速到来。
这一点,值得所有人期待。
金石道人居珠江之畔,偏爱历史,以投资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