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西医领域的应用已经如火如荼。自然语言处理、影像、机器人再加上科大讯飞的股价接连验证了人工智能的光明前路。但是与之对应的,却是被誉为“国之瑰宝”的中医在人工智能方面的捉襟见肘。
由于没有准确的诊疗、分析数据和标准化的治疗体系,中医诊断往往只凭望闻问切,且极大程度依赖医生本身的水平和经验。中医AI是否具有可行性?处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十字路口,中医AI将如何应对?人们是否真的可以通过中医AI实现高效便捷的治未病?
1AI是中医的“命中注定”吗?漫步在上海中医药博物馆,诸多珍贵馆藏让人惊叹。除了堪称“镇馆之宝”的清乾隆针灸铜人以外,博物馆内还藏有清代名医吴尚先著书用砚,明代的炼丹铜炉、九大仙草和名贵中药等中医文物。从甲骨文记载的中医药内容,到唐朝鉴真东渡时中日医学交流,再到近代中医高等教育……博物馆集中展示了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医文化和主要成就,让观众们能在历史漫步中一窥文脉悠长的中医药历史。
浸润着藿香、佩兰、白芷、菖蒲等中草药药香,一场中医药文化全球传播与创意创新论坛在这里举行。中医有没有大数据?能否用于中医AI?无论是中医大数据还是中医人工智能,不解决中医标准化的问题,一切都无从说起。
“中医药瑰宝,新文创助力”中医药文化全球传播与创意创新论坛
“中医的现代化和西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路径。”道生医疗总经理李春清认为,中医看病其实是有依据的,《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是中医的基本根基,无论是什么派别,这些内容都是通用规律。这就决定了标准化是有据可循的。“而且中医有两千多年的传承,海量医案已可以支持发展人工智能。”
“与西医一样,疗效也是中医的金标准:多长时间有多大的改善程度,哪种治疗方案更适用于临床,这是最直观的评价准则。”早在年,长期研究健康大数据和中医信息学的李国正教授就在接受采访时回答了这一问题。
解决了标准化问题,接下来就是中医如何与AI相连接的问题。
众所周知,人工智能运行的“养料”便是海量的数据。既然AI最重要的原料是数据,那传统中医纯粹基于个人经验来判断的“望闻问切”如何数据化呢?脉象、面色、舌象的数据又该如何采集与标注?
中医药大数据的特点是数据结构复杂、多源多模态、个体化强、时序性强,需要借助结构化的电子病历、客观化的仪器,标准化的数据采集手段,将中医诊疗过程中的所见、所感、所问都数据化存储,最后才能形成大数据。
如此一来,中医AI在技术层面的可行性已经得到了证明,不仅如此,迄今为止其疗效与作用也让人们看到了中医AI的可行性与巨大发展潜力。
2两难之下,中医AI如何“发光发热”?
长期以来,中医临床经验传承面临两“难”一难,名老中医资源有限,很难服务到更多的患者;二难,中医传承依据规律,靠“悟”来传,跟书学,跟老师学,隐性知识很难显性化。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介入,让这些难题得到突破,为名医名方智慧传承开辟“新路径”,带来了新的想象空间。
提起望、闻、问、切,人们通常会想起头发花白的老中医搭脉问诊的场景,而在道生医疗中医AI体验区,有一位“中医电子助手”(数字化舌面脉采集设备),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客观地采集中医诊断信息,可以帮助一线医务人员快速采集、记录与分析患者的舌象、面象、脉象及问诊信息。
数字化舌面脉采集设备的研发,意义不止在于诊断信息采集方法的现代化,而是诊疗数据的数字化、标准化。据介绍,不同于一般单纯的技术和软件,道生医疗这款自主研发落地的数字化舌面脉采集设备,相当于结合图像(舌象、面色、脉象)、数据(脉象)、智能问诊量表(问诊),将中医的“望闻问切”数据化、标准化。在采集的过程中,同时为数据进行标注,达到“基本可以满足中医临床诊疗客观化数据采集及中医数据AI研究使用”的要求。这一设备目前已经得到官方认可,国家药监局、ISO/TC都相继颁布对应的标准。
中医四诊的客观化、数据化研究是顺应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中医重点专科专病信息化及智能化建设、名老中医经验智慧传承与推广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更是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的基石。由道生医疗子公司岐黄科技研发的中医数据AI工作站,是业界首个中医数据智能化研究平台,秉承“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之理念,医院、中医科室、中医专家,集成治理多源多模态数据,分析挖掘中医数据价值、智能训练专属AI模型,医院/科室/专家自己的中医业务辅助工具,努力助推近医院、近10万个中医临床科室从信息化走向数据化、智能化,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为减少云和网络的束缚,岐黄数据AI工作站通过与华为高性能计算设备AtlasAI服务器融合与对接,为推理和训练场景提供超高算力的AI计算平台,医院对安全隐私、低延迟和带宽限制的需求,有效提升中医科研智能化发展。适用于多中心数据集成、数据治理及专家定制化模型训练及推理场景。
道生医疗从年开始创立,专注于“中医客观化、信息化、智能化”领域的技术创新与产品研发。如今,道生医疗在与科技的融合下不断纵深发展,融合4位国医大师脉诊数据、余位历代名医经验及30余万古今医案,结合传感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形成智能云中医服务平台,以中医四诊仪、中医智慧屏等为服务载体,为亚健康和疾病人群,提供体质辨识、内外妇儿余种常见疾病的辅助辨证辅助开方建议、中医远程辨证论治等中医药现代化健康服务,为基层医生均能开展中医药基本服务、为区域开展“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中医AI与互联网的融合,让名老中医临床经验传承扩展了“时间”和“空间”,助力中医药服务半径向基层拓展。
此外,支援中医抗击疫情,中医AI快速融入疾病防控领域。疫情期间,道生医疗-医院、医院、中国中医科学院、上海中医院等近家医院及援鄂中医医疗队、余位中医专家,提供中医智慧屏-智能舌镜、中医防疫宅健康在线智能服务,采集及智能分析新冠舌图张,中医体质辨识及科普宣教服务约万人。累计为山医院等14家医院开通新冠肺炎舌图数据智能研究云服务,通过多维度筛选不同临床分期/西医疾病/中医证型的新冠肺炎患者舌图,使用多种分析方法挖掘新冠舌图特征规律,研究成果正在整理发表中。
3AI中医“逆袭”有没有秘密武器?在日前举行的“中医药瑰宝,新文创助力”中医药文化全球传播与创意创新论坛上,上海中医药大学研究员洪燕龙向大家展示了其最新研究成果——中医药诊疗服务新模式,即将临方制剂技术与方证AI智能决策系统结合起来,输入四诊信息就能智能导出一个临方制剂。
具体过程如下:当医生把病人的四诊信息导入到方证AI里,它就能够治智能决策出一个经方,结合医生对这个经方进行适当的加减以后就得到了临方;
将临方导入到临方制造系统中后,临方制造系统又可以智能决策自己的处方和制剂工艺;
然后通过在线控制生产的一些设备就可以生产出这样的一个临方制剂,随后再将其物流寄给每一位病人。
“这就实现了以个性化诊疗、智能化处方定制、服务标准化、流程精准化制剂过程。”洪燕龙研究员在演讲时说道。
目前,中医AI的研究已经过了挖掘中医药数据的阶段,进一步深入到了对这些数据的分析与处理过程中,即人工智能技术辅助中医诊疗及辅助学习系统。将来在数据挖掘和辅助诊疗及辅助学习相关技术均比较成熟的状态下,进一步将中医药领域的人工智能技术融入健康管理,更好实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使中医药理念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中医对于未病的理解更深入。基于人工智能技术建立中医药健康管理云平台可以实现高效的人机对话并进行相关信息的处理分析,能根据每个人的不同体质状况给出相应的健康处方,对不同体质个体进行相应的调整改善,做到精准化个体化医疗保健,同时跟踪随访、收集健康大数据,开发并完善疾病预测模型和疾病筛查模型的建模策略与方法。
随着人工智能科技的进步和5G时代的到来,将增速中医药+AI的演变进程,“医院-科室-基层-医生-患者-中药”的串联型服务正在铺开。
如此看来,中医AI似乎并非人们想象中的那么不靠谱。两者相结合,在AI技术、产品落地方面有着毫无疑问的巨大优势。但中医AI这一新事物,将在市场拓展、用户教育、公众接受度等各方面接受更多的挑战。没有用户和市场意味着没有稳定持续的freshdata,那么AI技术也就变得毫无意义了。
智慧医疗时代已经来临,你更“中医”谁呢?
文字丨钟南
美编丨小小粉刷匠
投稿邮箱丨pd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