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经图翼》序夫生者,天地之大德也。医者,赞天地之生者也。人参两间,惟生而已,生而不有,他何计焉?故圣人体天地好生之心,阐明斯道,诚仁孝之大端,养生之首务,而达人之必不可废者。惟其理趣幽深,难于穷究,欲彻其蕴,须悉天人。盖人之有生,惟天是命,天之所毓,惟人最灵。故造化者天地之道,而斡旋者圣人之能,消长者阴阳之几,而燮理者明哲之事,欲补天功,医其为最。惟是死生反掌,千里毫厘,攸系匪轻,谭非容易。故不有精敏之思,不足以察隐;不有果敢之勇,不足以回天;不有圆融之智,不足以通变;不有坚持之守,不足以万全。凡此四者,缺一不可,必欲备之,则惟有穷理尽性,格物致知,以求圣人之心斯可也。然心法之传,止赖《内经》一书,苟欲舍是而言医,不过索方书、求糟粕以图侥幸,皆苟且之流耳。医而苟且,害可胜言哉!故扁鹊采灵素之精要,设为八十一难以开来学,而邵庵虞先生曰∶未必经之当难者,止此八十一条。盖亦有感而云然。余因醉心有年,遂通为类注并《图翼》、《附翼》等义,虽辞多烦赘,俚鄙不文,盖亦虑初学之难明,而求悉于理耳。昔人云∶医者意也,意思精详则得之。余曰∶医者理也,理透心明斯至矣。夫扁鹊之目洞垣者,亦窥窍于理耳。故欲希扁鹊之神,必须明理;欲明于理,必须求经;经理明而后博采名家,广资意见,其有不通神入圣者,未之有也。高明者以谓然否?通一子又序。
类经图翼-太虚图(1)太虚者,太极也。太极本无极,故曰“太虚”。《天元纪大论》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此之谓也。太极者,天地万物之始也。夫太极者,理而已矣。理气阴阳之学,实医道开卷第一义,学者首当究心焉。
《类经》解《内经》:气厥论篇第三十七
——《黄帝内经》原文/明张景岳解读——
《内经》原文为“粗体”,《类经》解读加“括号”
[山重山按:张景岳《类经》将《气厥论篇》全文录入“疾病类”归于“移热移寒”。]
移热移寒
(《素问·气厥论》全)
黄帝问曰∶五脏六腑寒热相移者何?
(相移者,以此病而移于彼也。)
岐伯曰∶肾移寒于脾,痈肿少气。
(肾中寒气移于脾者,乃为痈肿。凡痈毒之病,寒热皆能为之,热者为阳毒,寒者为阴毒。盖脾主肌肉,得寒则气聚而坚,坚而不散,则为肿为痈也。一曰∶痈者壅也,肾以寒水之气,反传所胜,侵侮脾土,故壅为浮肿。其义尤通。少气者,寒盛则阳虚于下,阳虚则无以化气也。脾字王注作肝。误也。按全元起及《甲乙经》俱作脾者是,今改从之。)
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
(脾中寒胜,则反传于肝。脾寒则肉寒,故为痈肿。肝寒则筋寒,故为拘挛。)
肝移寒于心,狂,隔中。
(肝移寒于心,传其所生也。心主火,其藏神,受肝邪之寒逆,故神乱而为狂。心脉出属心系下隔,阳为阴抑,则气有不行,故隔塞不通也。)
心移寒于肺,肺消。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
(心与肺,二阳脏也。心移寒于肺者,君火之衰耳。心火不足则不能温养肺金,肺气不温则不能行化津液,故饮虽一而溲则倍之。夫肺者水之母也,水去多则肺气从而索矣,故曰肺消。门户失守,本元日竭,故死不能治。按王氏注曰∶心受诸寒,寒气不消,乃移于肺,寒随心火,内烁金精,金受火邪,故中消也。愚谓火烁于内者,又安得饮一而溲二?此注似为未妥。)
肺移寒于肾,为涌水。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如囊裹浆水之病也。
(涌水者,水自下而上,如泉之涌也。水者阴气也,其本在肾,其末在肺。肺移寒于肾,则阳气不化于下,阳气不化,则水泛为邪而客于大肠,以大肠为肺之合也。但按腹不坚,而肠中濯濯有声者,即是其候。)
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
(上文言移寒,此下言移热也。脾移热于肝者,反传所胜,热之甚也。肝藏血,病主惊骇,邪热薄之,则风火交作,故为惊,为鼻中出血也。衄,女六切。)
肝移热于心,则死。
(心木属火,而肝以风热移之,木火相燔,犯及君主,故当死也。)
心移热于肺,传为膈消。
(肺属金,其化本燥,心复以热移之,则燥愈甚而传为膈消。膈消者,膈上焦烦,饮水多而善消也。按∶上文言肺消者因于寒,此言膈消者因于热,可见消有阴阳二证,不可不辨。)
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痓。
(柔,筋软无力也。,骨强直也。肺主气,肾主骨,肺肾皆热,则真阴日消,故传为柔。)
(按《伤寒论》曰∶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太阳病发热汗出,不恶寒者,名曰柔。此又以无汗有汗分刚柔,但皆兼强直为言也。痓音翅。)
肾移热于脾,传为虚,肠澼,死不可治。
(肾移热于脾者,阴火上炎也。邪热在下,真阴必亏,故传为虚损。肾本水脏而挟热侮脾,故为肠。下利脓血,阴虚反克,则水土俱败,故死不治也。澼音僻。)
胞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
(胞,子宫也,在男则为精室,在女则为血室。膀胱,津液之府也,俗名谓之溲胞。命门火盛。则胞宫移热于膀胱,故小便不利为癃,甚则为溺血。常见相火妄动,逆而不通,多患此者,即其证也。胞,包、脬二音,在胞胎之胞则音包,在溲胞之胞则音脬,义详气味类三。癃,良中切。溺,娘料切。)
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
(膀胱之热上行,则移于小肠。小肠之脉循咽下膈抵胃,其支者循颈上颊,故受热为膈肠之病则痞塞不便,受热于咽颊之间则上为口糜。糜,苗肌切,烂也。)
小肠移热于大肠,为瘕,为沉。
(小肠之热下行,则移于大肠。热结不散,则或气或血,留聚于曲折之处,是为瘕。瘕者,谓其隐伏秘匿,深沉不易取也。,伏同。瘕,加、驾二音。)
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又谓之食亦。
(大肠移热于胃,燥热之气上行也,故善于消谷。阳明主肌肉而热烁之,则虽食亦病而瘦,所以谓之食亦。)
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
(阳明胃热而移于胆,则木火合邪,不生脾土,故亦当善食而瘦。)
胆移热于脑,则辛頞鼻渊。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
(胆经之脉起于目锐,上抵头角,下耳后,曲折布于脑后,故胆移热于脑,则为辛鼻渊之病。辛,酸辛也。頞音遏,鼻茎也。)
传为衄衊瞑目。
(脑热不已,则传为此证。衄皆为鼻血,但甚者为衄,微者为蔑。热伤阴血,则目无所养,故令瞑目,以羞明不能开也。衄,女六切。衊音灭。)
故得之气厥也。
(厥者,气逆也。此总结一篇之义,皆由气逆所致。)
——《气厥论篇》(完)
……呼吸病常用中药药效……
(药品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第五类——泻下逐水药
甘遂
为大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甘遂的干燥块根。味苦,性寒。有毒。功能泻水通便,消肿散结。主治水肿胀满、留饮结胸、气逆咳喘等证。甘遂根含三萜类化合物、棕榈酸、右旋葡萄糖及蔗糖等。动物实验表明,小鼠口服生甘遂或甘遂的乙醇浸膏10~50g生药/kg,约半数动物出现明显泻下作用。生甘遂之泻下作用比炙甘遂强,毒性也大。通过泻下作用可排除胸腔内积水。用甘遂治疗胸腔积液效果较好。甘遂具有毒性,其泻下成分能强烈刺激消化道粘膜发生充血、水肿甚至糜烂等炎性反应,并促其肠蠕动引起峻泻。同时产生恶心呕吐、腹痛、心悸、头晕、血压下降等副作用。解毒方法可口服蛋清或活性炭等,并对症处理。不能与甘草同用。
大戟
为大戟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大戟(京大戟)或茜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红芽大戟(红大戟)的根。味苦,性寒。有小毒。功能泻水逐饮,攻毒散结。主治胸腹积水、痰饮喘满等病证。京大戟根含大戟甙、大戟色素和生物碱等。红芽大戟根含游离蒽醌类及结合蒽醌等成分。实验表明,大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但加热或放置时间过久以及除去柔质后,以上作用消失。红芽大戟对各型痢疾杆菌、肺炎双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有抑菌作用。用大戟制成丸剂治疗胸膜炎均可获得较好疗效。大戟毒性较大,主要毒性反应为恶心、呕吐、腹泻等消化道刺激症状。剂量过大(如超过1.8g/次),可出现恶寒、震颤、头昏、烦躁等。或呈极度恐惧感。虚弱患者及孕妇忌用。不能与甘草同用。
芫花
为瑞香科落叶灌木植物芫花的花蕾。其根亦入药。性味辛,温。有毒。功能逐水祛痰,解毒杀虫。主治痰饮喘咳、水肿胀满等症。芫花合芫花素、羟基芫花素、芹菜素等黄酮类及谷甾醇等成分。另含苯甲酸及刺激性由状物。动物实验证明,芫花的酵水提取液及羟基芫花素均有一定的镇咳祛痰作用。50%的芫花煎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等有抑制作用。1:50芫花醇水提取液对肺炎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流行性感冒杆菌均有抑制作用。芫花素能刺激肠粘膜、引起剧烈水泻和腹痛。芫花用于胸膜炎等肺部疾患,疗效较好。芫花植物全株均有毒,其果实及树皮毒性较大。中毒的主要症状表现为恶心、剧烈呕吐、腹痛、腹泻、脱水、昏迷等。芫花中毒后应立即清洁口腔、洗胃、口服阿拉伯胶浆或蛋清,以保护粘膜。体质虚弱及孕妇忌用。反甘草。
商陆
为商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商陆的干燥根。性味苦,寒。有毒。功能通二便,泻水,散结,解毒。主治水肿胀满、小便不利。现代常用于治疗胸水、腹水等病证。商陆根含三萜皂甙、甾醇类化合物、生物碱,加利果酸等成分。近年又从商陆中鉴定出商陆多糖1和棕榈酸十四酯等八种酯溶性成分。临床研究发现,商陆乙醇浸膏片能显著提高慢性支气管炎患者24小时尿-17羟含量,并使血液嗜酸性白细胞明显减少,使过敏状态改善。本品煎剂无论给家兔灌胃或腹腔给药皆有明显的祛痰作用。还能使气管内纤毛运动加强,提示本品作用原理是直接刺激呼吸道粘膜,增强纤毛运动,促进痰液排出。商陆生物碱部分给小鼠灌胃有明显的镇咳作用。面剂和煎剂对流感杆菌、肺炎双球菌部分菌株有一定抑制作用。
“零起点-学中医”《类经》解《内经》链接:
《类经》附翼·《医易》点读之一《类经》附翼-《医易》点读之二《类经》附翼-《医易》点读之三《类经》附翼-《医易》点读之四《类经》附翼-《医易》点读之五张景岳《类经》附翼-《医易》点读之六张景岳《类经》附翼-《医易》点读之七张景岳《类经》附翼-《医易》点读之八张景岳《类经》附翼-《医易》点读之九张景岳《类经》附翼-《医易》点读之十“零起点-学中医”《类经》解《内经》:《类经-自序》“零起点-学中医”《类经》解《内经》1:上古天真论篇第一(1)“零起点-学中医”《类经》解《内经》1:上古天真论篇第一(2)“零起点-学中医”《类经》解《内经》1:上古天真论篇第一(3)“零起点-学中医”《类经》解《内经》2:四气调神大论篇第二“零起点-学中医”《类经》解《内经》3:生气通天论篇第三“零起点-学中医”《类经》解《内经》4:金匮真言论篇第四“零起点-学中医”《类经》解《类经》5: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1)“零起点-学中医”《类经》解《类经》5: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2)“零起点-学中医”《类经》解《类经》6:阴阳离合论篇第六“零起点-学中医”《类经》解《类经》7:阴阳别论篇第七“零起点-学中医”《类经》解《类经》8:灵兰秘典论篇第八“零起点-学中医”《类经》解《类经》9:六节藏象论篇第九(1)“零起点-学中医”《类经》解《类经》9:六节藏象论篇第九(2)“零起点-学中医”《类经》解《内经》10:五脏生成篇第十“零起点-学中医”《类经》解《内经》11:五脏别论篇第十一“零起点-学中医”《类经》解《内经》12: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零起点-学中医”《类经》解《内经》13:移精变气论篇第十三(附祝由鬼神二篇)“零起点-学中医”《类经》解《内经》14:汤液醪醴论篇第十四(附:医方1“清肺排毒汤”)“零起点-学中医”《类经》解《内经》15:玉版论要篇第十五(附:医方2“麻黄汤”)“零起点-学中医”《类经》解《内经》16:诊要经终论篇第十六(附:医方3“桑菊饮”)“零起点-学中医”《类经》解《内经》17: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1)(附:医方4“银翘散”)“零起点-学中医”《类经》解《内经》17: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2)(附:医方5“止嗽散”)“零起点-学中医”《类经》解《内经》17:脉要精微论篇第十七(3)(附:医方6“玉屏风散”)《类经》解《内经》: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1)《类经》解《内经》: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2)《类经》解《内经》: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1)《类经》解《内经》: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2)《类经》解《内经》:玉机真藏论篇第十九(3)《类经》解《内经》: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1)《类经》解《内经》:三部九候论篇第二十(2)《类经》解《内经》: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1)《类经》解《内经》:经脉别论篇第二十一(2)《类经》解《内经》: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1)《类经》解《内经》: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2)《类经》解《内经》: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类经》解《内经》:血气形志篇第二十四《类经》解《内经》: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类经》解《内经》:八正神明论篇第二十六《类经》解《内经》: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1)《类经》解《内经》: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2)《类经》解《内经》: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1)《类经》解《内经》:通评虚实论篇第二十八(2)《类经》解《内经》:太阴阳明论篇第二十九《类经》解《内经》:阳明脉解篇第三十《类经》解《内经》:热论篇第三十一(1)《类经》解《内经》:热论篇第三十一(2)《类经》解《内经》:刺热篇第三十二《类经》解《内经》: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1)《类经》解《内经》:评热病论篇第三十三(2)《类经》解《内经》:逆调论篇第三十四《类经》解《内经》:疟论篇第三十五(1)《类经》解《内经》:疟论篇第三十五(2)《类经》解《内经》:刺疟篇第三十六大成家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