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建设有别于企业品牌建设,企业品牌是为产品营销而建,区域公用品牌是为产业发展而建。这是一项新的发展战略,却是一项不容易做好的系统工程,虽然全国各地热火朝天,但都在实践探索之中,还没有完全可以照搬的模式。近年来山西省各地也创建了不少地标类区域公用品牌,诸如平遥牛肉、吕梁红枣、运城苹果、上党党参、大同黄花、岢岚红芸豆、静乐藜麦、忻州甜糯玉米等,但总体上讲,表现为创建火热、运营缺招,区域公用品牌对区域特色产业发展的拉动作用还不明显,总是存在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与问题,有待深入研究与破解。
一、区域品牌建设上存在的主要问题1、有品牌创建,欠品牌运营。一些县市政府在创建区域公用品牌上确实有力度,支持农业部门拿到了地标产品认证或证明商标注册,不惜重金请专家编制了厚厚的规划设计书,举行了隆重的发布会,但大都至此没有了下文,陷入了迷茫期,进入了平静期,存在有“前手重、后手轻”、“有战略、缺战术”、“有创建、缺运营”现象,对区域品牌产品的价值再造、市场营销、渠道开拓等后续运作有些欠缺。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过程至少包括3个阶段:创建期、塑造期、运营期,要想使区域品牌能够显著促进产业振兴,关键在于对区域品牌的不断塑造与长期运营。
2、有政府行为,欠运作主体。这是导致上述第一个问题的主要原因。农业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绝对离不开政府主导,但绝不是政府包办,必须的有一个介于政府与众企业之间的、可持续运作的市场主体及工作机构。然而目前山西省已创建有区域公用品牌的县市,虽然他们走在了全省前头,应予以肯定和表扬,但美中不足的是,不少县市“有前手、缺后手”,由于缺乏明确的、长期负责的品牌运营主体,导致出现“有规划、缺实操”、“愿景很好、实效甚微”的一阵风现象。
3、有产品指向,欠标准背书。目前山西省各地已创建的区域公用品牌,虽然都有特定的产品与产地指向,但一些县市还没有制定与拿出高于国标和行标的地方标准体系,去规范与约束各生产经营主体,并作为区域品牌的背书,因此区域公用品牌的信誉度还不高、影响力还不强。公用品牌不是公共品牌,不是谁都可以搭车,只有严格按照生产规程实施,产品质量达到该区域品牌规定标准的企业及产品,才可使用区域品牌标识,用于市场营销,否则就会形成“公地灾难”,必然自我砸锅。没有严格生产标准与特定产品标准的区域公用品牌,注定是没有的生命力品牌。
4、有产业规模,欠精品打造。能够获得地理标志等认证,其产业规模毋容置疑,都已成为各具优势特色的“一县一业”。但区域品牌价值,不仅取决于产业规模化,更在于产品优质化、特色化、差异化、精品化。而目前全省多数区域品牌是产业规模做的不错,精特优上做的不够,“传统产品多、优特精品少”、“初级产品多、加工产品少”、“食用产品多、功能产品少”,致区域品牌价值提升的不快,产品溢价水平还不高。
5、有产地支撑,欠文化塑造。在区域品牌打造与营销上,一些市县都能够对其产业规模、产品特点、产地环境等赋予高超的策划、积极地宣传,但大都缺乏区域品牌产品与当地人文底蕴、风土民俗、传统工艺等相交融。只有产品及产业价值,没有赋予人文价值,就难以满足当今消费者“不仅是吃产品、吃营养,而且是吃文化、吃概念、吃故事”的心理需求。
二、抓好区域品牌建设的几点体会与建议总结山西省一些县市好的做法,学习其他省市一些好的经验,结合忻州杂粮区域公用品牌正在建设的过程,总的体会与建议是:在区域品牌创建运营上要力求做到“五有”,在区域品牌价值提升上要力求做好“五化”。(一)在区域品牌创建运营上要力求做到“五有”
1、要有一个区域品牌创建运营主体。各级政府从品牌创建之初就要确立一个可持续运作的主体,如产业协会、企业联盟、联合社、品牌运营中心或委托大型龙头企业等作为第三方,负责区域公用品牌的创建与运营,以有效解决“品牌发布之日,就是结束之时”的困惑。忻州市政府为此专门指导成立了“忻州市杂粮产业协会”,吸收全市杂粮企业及合作社、科技服务单位等共同组成。拟以“政府+协会+品牌+标准+企业”的运行模式,来开创忻州杂粮区域公用品牌运营新格局。
2、要有一个区域品牌名称及标识。目前路径有三:对于单品类的区域品牌,多数是申报国家农业部“中国地理标志农产品”认定,也有的是申报国家市场监管局“中国地理标志产品”或“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标志”认定;对于代表众品类的区域品牌,可申请国家商标局注册为集体商标或证明商标。由于忻州杂粮涵盖的品类较多,不能申报地理标志农产品,所以拟以忻州市杂粮产业协会申请注册了一个集体商标:“忻地膳粮”或“粮忻谷都”作为忻州杂粮区域公用品牌。
3、要有一套区域品牌背书的标准体系。这是区域品牌价值提升的重要支撑,各级政府应予以大力支持。各个区域公用品牌都应编制与建立一套高于国家标准及行业标准的地方标准体系,包括生产技术规程与产品质量标准,作为产业发展技术指南与区域品牌信誉背书。忻州市正在以杂粮产业协会牵头编制与建立忻州系列杂粮的地方标准体系,包括10余项杂粮产业分别的有机旱作生产技术规程与产品质量等级标准。
4、要有一批纳入区域品牌体系的企业品牌。区域品牌作为母品牌,是为产业而立;企业品牌作为子品牌,是为产品而立。没有母品牌,子品牌是散的;没有子品牌,母品牌是空的。母子品牌应是协同互动、彼此成就的关系,子以母贵、母以子荣,相互依存、相互支撑,才能打响品牌。为此忻州市将评选出“忻州杂粮十大龙头企业、十大著名商标、十大品牌产品”,以此纳为“忻州杂粮?忻地膳粮”母子品牌结构体系,通过建立协同运作、互为背书的运营机制,以“区域品牌+企业品牌、集体商标+产品商标、市域品牌+县域品牌”的运行模式,来共同做好品牌营销。
5、要有一套区域公用品牌管控与运营办法。各县市区域品牌运营主体,应各自制定有区域公用品牌的加盟条件、管理制度与运营办法。对达标的企业及合作社,签订协议后准予在产品包装上加印区域公用品牌标识;对还未达标的企业及合作社,要积极给予指导服务,提升产品质量,达标后让其加盟,以此倒逼其提档升级;同时加强市场监管,严防擅自滥用。再就是要统一创建有品牌产品营销平台,以组织化运作、集团化运营,来开拓国内外市场,提升产品竞争力。目前“忻州杂粮产业联盟”中科白癜风医院助力健康中国治疗白癜风与爱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