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王阁
江西是中医药的重要发祥之地、昌盛之地。江西中医药萌芽于先秦,兴起于秦汉,发展于隋唐,繁盛于宋元,稳定于明清,在临床诊疗、中药炮制、养生保健等方面均卓有创造,在宋元时期一度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开创了诸多历史第一,在中国医药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之笔。
第一,江西有赓续千年的杏林文化,是中医文化的精神根脉。据传,三国时期的董奉在庐山修道行医,医好了的病人有钱给钱,没钱就种一棵杏树,时间一长就形成了一片杏林,杏子成熟时,董奉让来买杏的人只要留下一斗谷,就可自行摘去一斗杏,之后他再把用杏换来的谷救济贫民。从此,“杏林”名扬天下,成了“医林”的代名词。杏林文化蕴含的大医精诚、医者仁心、德术并重的济世情怀,成为了中医界的重要精神传承。
樟树药交会
第二,江西有结缘八方的樟树药帮,是享誉内外的中国药都。明朝初年,每逢农历4月28日唐代名医孙思邈生日,樟树便会在药王庙设立交易场所,全国各路药商云集于此,樟树发展成为南北、川广药材之总汇。明末清初,樟树中药铺达到余家,形成了“樟树药帮”。“樟树药帮”以“遵肘后,辨道地,凡炮制,依古法,调丸散,不省料,制虽繁,不惜工”的中药炮制技艺和良好信誉,逐步壮大成为全国药材行业的翘楚和全国中药材生产、加工、炮制、经营的中心,有“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的美誉。我们要与安徽亳州等地的中医药发展进行比较研究,着力重振“药不到樟树不齐,药不过樟树不灵”雄风。
清黄宫绣像(资料图)
第三,江西有医术精湛的医学翰林,是中国医学历史上的璀璨星云。江西历史上名医辈出,有姓名可考的医家就有约0人,其中不少是中国医学史上耳熟能详的大家。比如,脉色通神崔嘉彦,精通脉诊,是最早论述革、牢两脉的医家;内科圣手董奉,善于扶危救急,与张仲景、华佗并称“建安三神医”;仙传外科赵宜真,首倡手术取死骨法,创中医骨科之先;妇科翘楚陈自明,对妇产科做了系统分析、研究和总结,使之成为一门系统的专科;万氏儿科万全,首创小儿“三有余、四不足”论,是与李时珍齐名的鄂东四大名医之一;范氏喉科范叔清,是我国首位喉科专科医生,创立了喉针、喉药、喉枪之法;江右金针黄石屏被誉为“一指回春”,开创了针灸走向世界的先河。
清·黄宫绣著《本草求真》
第四,江西有华章幻彩的医学著作,是奠基中医诊法的开山之作。江西历史上可考的医学著作有1多种,存世的有多种。这些中医药文献,不仅记载着古代江西医家认识和诊疗疾病的经验智慧,更是中医药文化的宝贵遗产。比如,天师道创始人张道陵所撰《神仙得道灵药经》,是现知最早的道医著作;蔺道人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第一部骨伤科专著;危亦林的《世医得救方》,是我国第一部正骨学专著,被誉为中医的“临证指南”;杜本的《敖氏伤寒金镜录》,是我国最早的舌诊专著;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是我国古代妇产科的奠基之作;龚廷贤的《小儿推拿秘旨》,是现存最早的儿科按摩著作;许逊的《灵剑子》,是现存最早的脏腑导引著作;龚居中的《红炉点雪》,是我国第一部论述肺痨的专著;黄宫绣的《本草求真》和喻嘉言的《医学三书》,被编入《四库全书》。
葛玄塑像
第五,江西有辉煌独特的旴江医学,是中国四大医学流派中的绚丽奇景。旴江医学发源于抚州南城,依托临川文化,历史悠久,传承不衰,名医辈出,名著迭现,不仅在国内影响深远,对日本、朝鲜及东南亚医学发展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旴江医学在中医理论、临床学科、医疗技术、中药方剂、医德医风等方面均有建树。自西汉至民国,有史可考的旴江医家有人,江西历史上的十大名医中有8位是旴江医家;公认的全国历代63家针灸学派中,旴江医家占8家。
盱江(抚河)河畔拟岘台
第六,江西有医道合一的养生智慧,是中医养生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江西自古以来受到修炼思想的影响,宋明以后成为理学的发源地和传播中心,助推了养生文化的勃郁兴盛,在引导按摩、调息静坐、食疗药养等方面有许多创造性成果,凝聚成了近50部养生著作,在中医养生文化史上占有重要位置。比如,朱权《活人心法》所载的“引导法”和“去病延寿六字诀”,是现存最早的“八段锦”和“六字诀法”文献;章穆的《调疾饮食辩》收载的药用食物有余种,是我国食养食疗文化的代表之作;许逊在《净明宗教录》中最早提及“气功”一词,并提出了“阴平阳秘,精神乃治”的健康观;朱熹倡导“半日读书,半日静坐”,提出了“调息静坐”的养生之法;李鹏飞的《三元延寿参赞书》,融合文史、医学、宗教三种文化,吸纳儒释道三家学说,提出了天元、地元、人元“三元”养生学说,对中医养生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对于这些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我们应当倍加珍惜,并使之不断焕发新的光采。
(文旅中华赵子建邓文宗黄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