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科学术

年11月20日,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科学技术史研究生陈诗韵、张一帆、杨天琪、丁慧霞参加了由陕西师范大学医学与文明学院主办的第十一届“医学与文明”学术研讨会暨研究生论坛(线上),并进行汇报。

为推动医学人文研究,加强历史学、医学等学科交叉、学者合作与学术进步,该论坛共分为“一带一路医学社会史研究”“人类历史上的瘟疫与防治”“医学认识、知识与观念的变迁”“医疗行为选择与实践的历史”“医疗保障建设与实施的历史”五个分组会场。

首先,级科学技术史研究生陈诗韵和张一帆参加了“一带一路医学社会史研究”分会场,并分别做了题为《中医药国际传播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和《西洋参从起源到药用发展过程研究》的汇报。陈诗韵指出,现如今,中国综合国力和文化软实力发展速度快、水平高,中医药国际传播也得到有力的推广,新冠肺炎的肆虐在客观上为中医药事业发展提供了条件。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中医药传播在政策限制、文化差异、推陈出新等方面还面临很大的问题和挑战。中医药国际传播需要在一个有利的大环境中加强国际交流和合作,只有加快推进中医药翻译标准化,继续发展中医药国际教育,强化中医品牌建设,提高文化软实力,中医药国际传播才会切实开展下去。

张一帆认为,西洋参为人参属植物,最早主要分布于北美五大湖附近,于清康熙年间传入中国。因中国人自古以来对人参功效的信仰和追捧,西洋参一经传入便受到国人的青睐,后普遍应用于中医领域。本报告根据相关史实文献,较为系统的梳理了西洋参从起源到正式作为药材使用的发展过程,包括西洋参的形成与分布、西洋参在华的输入以及西洋参引种中国后的应用现状。从地理变迁、中国医药文化等视角探讨西洋参药用功效的发现与成熟过程。

其次,级科学技术史研究生杨天琪,以《基于中医古籍研究论中医学与地理思想融合意义》为题,参与了“医学认识、知识与观念的变迁”分会场的汇报,认为中医学自古以来就富有地理思想,地理思想贯穿于整个中医发展历史。在“天人合一”哲学观念指导下,中医理论强调“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在中医发展中,不论是不同地区独有地方病,还是依据当地环境得出的特有诊疗方案,亦或依据各方水土孕育成熟的医家流派,都离不开自然地理气候和人文地理因素影响。本报告以中医古籍中有关地理思想记载为研究背景来论述中医学融合地理思想研究意义。将地理思想融入中医学研究不仅有利于中医理论发现、整理和升华,更是为患者制定更加个性化诊疗方案提供依据,为中医发展及“健康中国”做出重要贡献。

最后,级科学技术史研究生丁慧霞,担任“医疗行为选择与实践的历史”分会场的主持人,并以《陈自明的断产方论与宋代女性的社会地位》为题进行汇报,认为宋代医家陈自明在《妇人大全良方》中的“断产方论”中展现了堕胎断产现象的普遍性。通过对医疗技术、经济制度、社会风气、思想文化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宋代的儒家医学与佛教医学推动妇科得到了发展,经济发展不平衡,社会风气浮躁,理学思想进一步得到强化。这些因素进而反映出宋代的女性较前代遭到更多的压迫,其身体是医疗技术落后、宗教信仰、经济资源匮乏、权力角逐和社会思想道德的牺牲品。

END

文稿

丁慧霞

编辑

王文林

审核

王瑶华

山东中医药大学

科学技术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eshandafosc.com/bklm/1165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