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乙肝抗病毒药物
1.核苷(酸)类药物(NAs)
NAs类药物通过竞争性抑制脱氧核糖核酸(DNA)聚合酶,阻止HBV-DNA的复制;主要有拉米夫定(LAM)、替比夫定(LDT)、恩替卡韦(ETV)、克拉夫定(CLV)、恩曲他滨(ETB)、阿德福韦酯(ADV)、替诺福韦酯(TDF)。
其中LAM、LDT、ETV、CLV、ETB属于核苷类药物,ADV、TDF属于核苷酸类药物。CLV在韩国和菲律宾批准上市,但在其他国家由于肌病不良反应已经停产。ETB+TDF复方制剂特鲁瓦达治疗对LAM或ADV等耐药的患者,ETB属于妊娠B类。
(点击图片可放大,下同)
2.免疫调节类药物
此类药物具有双重作用,即增强宿主免疫系统来防御HBV以及自身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主要有普通干扰素IFNɑ、长效干扰素PEG-IFNα、胸腺素α1(Tα–1)。其中干扰素类药物妊娠期间禁止使用。
二
保肝类辅助药物
1.抗炎保肝类
主要是甘草酸类制剂,具有类似糖皮质激素的非特异性抗炎作用,如异甘草酸镁、复方甘草酸苷、甘草酸二铵、复方甘草酸单铵、复方甘草甜素等。
该类药物以对抗各类肝脏炎症著称,兼有保护肝细胞膜及改善肝功能的作用,临床广泛应用于各类肝炎的预防和治疗。
2.解毒保肝类
主要有谷胱甘肽(GSH)、硫普罗宁、N-乙酰半胱氨酸(NAC)、青霉胺、葡醛内酯等,N-乙酰半胱氨酸(NAC)不建议用于儿童非对乙酰氨基酚所致药物性急性肝衰竭(ALF)的治疗,尤其是0-2岁的患儿。
3.肝细胞膜修复保护剂
肝细胞膜修复保护剂主要有多烯磷脂酰胆碱、必需磷脂复方制剂、多不饱和卵磷脂制剂等。
4.抗氧化类药物
5.利胆保肝药
该类药物主要有熊去氧胆酸(UDCA)、S-腺苷蛋氨酸(SAMe)、茴三硫、牛磺熊去氧胆酸(TUDCA)、肾上腺糖皮质激素(如强的松龙)等。
牛磺熊去氧胆酸是最新的第三代口服胆汁酸,是UDCA的生理活性形式,是一种安全高效的、可取代UDCA的治疗药物。
TUDCA与UDCA相比,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生物利用度,分泌和转运更快,水溶性更好、毒性更低,能更有效地保护肝细胞,但临床应用证据不够充分。
6.降血氨类
肝性脑病的主要发病机制是氨中毒,通过减少氨的吸收和增加氨的利用,使血氨水平降低,从而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症状。
主要有乳果糖、拉克替醇(乳梨醇)、支链氨基酸(BCAA)、门冬氨酸-鸟氨酸、精氨酸等。
7.其他类作者:高丽丽
来源:医学界急诊与重症频道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杂志
曾用名:《中国执业药师》
出版周期:月刊
ISSN:-
CN:10-/R(原CN:11-/R)
出版地:北京市
创刊时间: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杂志(原《中国执业药师》)创刊于年,是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主管、中国健康传媒集团和中国药师协会主办的医药学专业学术期刊,编审委员会名誉主任为中国药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宝峰。本刊为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收录于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美国《化学文摘》CA()、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JST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