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壮大中药材产业发展,产值409

近日,记者从州农业农村局获悉,“十三五”期间,全州中药材种植面积由64.28万亩增长到.50万亩,增长70.34%;产值由16.16亿元增加到40.92亿元,增长.22%。

  黔东南属亚热带润湿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森林覆盖率达到67.7%,良好的自然生态孕育了优质、丰富的中药材品种和资源,全州已查明中药资源共有种,其中药用植物种,占全省药用植物种的67.7%,占全国的23.83%。被誉为“天然药库”、“苗侗药都”,素有“苗药三千,单方八百”之称,是全国、全省道地药材主产区。

  “十三五”以来,黔东南州委、州政府抢抓国家和省政策机遇,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指示,坚持牢牢守住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充分发挥用好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两个宝贝”,将中药材产业作为黔东南州脱贫攻坚农村产业革命重点产业进行培育和打造,采取了一系列强力的措施推动全州道地中药材产业实现长足发展,成为全州最具特色的优势产业之一。

  截至年底,全州中药材种植面积达.5万亩(其中林下种植60万亩),其中重点品种太子参18.5万亩、钩藤42万亩、草珊瑚5.1万亩,是全国最大的太子参、钩藤、草珊瑚人工种植区。建成亩以上的种植基地(含林下生态种植基地)个,面积21.15万亩。培育了施秉、黄平、黎平、剑河4个10万亩以上的种植大县。

值得一提的是,黔东南州积极开展中药材品种选育,从“源头”上保证药材的品质和质量。选育的“黔太子参1号”为贵州省第1个通过审定的中药材品种。同时,全力开展产品认证,积极推进道地药材品牌建设。施秉太子参、剑河钩藤、黎平茯苓、榕江葛根、黄平白及等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苗医药”、“侗医药”“从江瑶浴”获得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天麻、山药等品种获得有机认证。

  近来年,黔东南州围绕药旅结合、药养结合、药文结合,实现种植、加工、观光一体化,初步建成5个省级中药材园区。据统计,全州参与中药材种植生产经营企业家,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经营主体个。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参与中药材产业发展的积极性持续高涨。全州中药产业累计带动农户14.45万户55.63万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8.87万户34.07万人。

  此外,黔东南州还加强推进中药材产品由原料鲜销向加工定制销售转变。大力引进和培育加工龙头企业,全州现有规模化加工龙头企业49家,年产值9.82亿元;加强“定制药园”建设,打通中药材从种植到加工再到终端的流通渠道,全州共申报6家企业,覆盖种植面积共4.万亩。

  接下来,黔东南州将在国家、省对产业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优势和民族医药基础优势,继续壮大中药材产业发展,助力全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凯里”是苗语的译音,意思是新开垦的充满希望的土地。

  凯里市位于贵州省东南部,地处云贵高原向中部丘陵过渡地带的苗岭山麓,清水江畔,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州府所在地,是国家发改委规划建设的现代化黔桂湘三省交界中心城市和贵州省实施全方位带动战略的前沿城市,是黔中经济区重要组成部分。

  凯里具有享誉天下的人文生态之美,自然景观得天独厚,民族风情古朴浓郁,素有“百节之乡”、“芦笙故乡”、“东方斗牛之乡”的美称,被联合国世界文化保护基金会列为“返璞归真,重返自然世界十大旅游景区”和“世界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圈”。市区整洁有序,绿树成荫,独具民族文化特色的建筑,彰显凯里人与自然和谐成趣的人文景色。

  凯里比较盛大的节日主要有香炉山爬坡节、芦笙会(舟溪、金井、开怀、旁海等地)、苗年、吃新节、斗牛节、六月节等。凯里有绚丽多彩的风情、古朴多姿的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跳鼓舞;有热情豪放的山歌、酒歌、古歌、飞歌;有自纺、自织、自染、自绣的服饰;还有精巧华美的银冠、银角、银花、银链,无不让人目不暇接,纷乱迷醉。凯里市在建筑风格、饮食文化等方面都受到苗侗文化的重要影响。

  苗侗人民秉性豪爽,热情好客,酒在他们的心目中是接待亲朋的佳品。如有贵客进寨,得按礼俗喝拦路酒。从寨脚公路开始,一直到寨头的进寨门楼,通常设有12道迎客拦路酒卡。苗族传统的拦门酒,喝了酒才能进去吃饭。长桌宴中很有特色的一个项目——高山流水。姑娘们用碗盛满酒,一个接一个,由上而下,一直给你嘴里灌酒,可以说只要你不跑,这个酒就永远喝不完,这也体现了苗族的热情好客。凯里就是这样一座城,一座宜业、宜游的城,一座宜居、宜终老的城。

来源:黔东南微报记者潘欣晨通讯员杨秀全杨露

凯里消息

声明:消息来源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有侵权请评论留言通知,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

赞是一种肯定

分享是一种支持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leshandafosc.com/bknr/8252.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