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疫情冲击下,万般皆下品,惟有医药高!只有医药股才能缓解人民群众对于疫情的焦虑。再者,在不同行业横向对比的情况下,在当下的大环境下,医药的逻辑还能自洽,至于H1的数据好不好已经不重要了...此前的医药板块,热度已经到了顶峰。两年前带量采购那会,准备给医药研究员讲讲化工估值逻辑的化工研究员已经被拖下去了...就港股而言,在18章A的改革后,大量生物科技公司上市,非盈利阶段的公司都有B类股的标签。抛开盈利的限制后,更容易放飞自我,只要有大机构站台,源源不断的流动性就会让你high起来;要是故事还比较性感的,那就不要浪费时间铺垫了,直接一步到位...以下是截至6月30日的数据,感受下18章A带来的华丽表演。像前不久的康基医疗(.HK),公开发售获逾倍超购,首日涨86.6%开,收涨98.85%,要是再努力点,涨到99.97%收,那就齐齐整整了...如果这都不叫时代红利,啥叫时代红利...一如汤总所言,当下市场的主要矛盾是:不断涌入的资金与印数受限的股票之间的矛盾...不过,还是要相信市场无形之手的力量,在产业政策放开,大力鼓励创新之后;资本市场政策也持续放开,港股18章A改革、科创改革、创业板改革,制度改革释放出来的人性会让源源不断的股票供应上来的。一、从「C2C」到「L2C」在中国互联网短暂的历史中,曾经主流的商业模式就是:C2C(CopytoChina),也就是把美国的某种模式搬到中国来,背后是两地发展阶段的差异带来的市场套利,有一大批先知先觉的聪明人都参与到这个从0到1的造富浪潮中,出来行走江湖的时候,也不避讳自称为「中国的XX」。随着度过初级阶段后,用户的需求出现高度的特异性,单纯的海外模式无法满足本地用户的需求,先行者中的明白人就开始积极的投身群众路线,进行本土化微创新。后来逐步出现Glocalization这个词,将Global和Localization合并在一起,称之为「全球本土化」,概念是全球化的,操作是本土化的,国际化的技术和本地化的服务,就成为了抹平技术代际差异的无上心法。当互联网的时代红利到中场的时候,医药行业的时代红利开始登场。早年,受限于技术、市场、人才、政策等综合型因素,中国的医药工业以仿制药企业主导,抛开药物在人种临床上的差异,按照现代药物研发逻辑,药物在有效性上大概率是有普遍性的,因此,中国和国际用药结构的差异就是特殊的时代红利,只要中国在融入世界,抹平差异就只是时间的问题,特殊的时代红利创造了巨大的产业套利空间。与互联网产业一样,行业逐步出现了C2C(CopytoChina),基于国情研发中国特色的创新药,也就是浩浩荡荡的「metoo」时代,其集大成者,就是最早转型创新药的恒瑞医药,以收割机般的效率把好摘的果子都揽入怀中,短短几年间成为了板块的「一哥」,成为没有悬念的龙一,还有大量的生物科技公司也参与到这个特殊的时代红利中去。由于医药行业的特殊性,细分领域众多,专利壁垒深厚,因此,在可以C2C的品种高歌猛进的时刻,还有一个聪明的流派在兴起,那就是L2C(LicensetoChina),国内组团队,寻找国际上的潜力品种,通过Licensein的方式引进国内,通过国内的各种产业资源加速品种落地速度,在政策窗口期迅速导入销售,在产业原有成熟的CSO的模式上迭代出结合联系更紧密,本土利益更大,承受风险也更大的L2C(LicensetoChina)模式,是非常有Glocalization智慧的策略,此前,这类的集大成者就是江湖人称「杜大姐」带领的创立三年就上市的再鼎医药。其实,不管是「C2C」还是「L2C」,招式、心法来来去去也就那些,模式和理念其实并没有特别的创新之处,核心的差异在于人,在于一把手的认知边界和能力模型。如何洞察行业发展趋势,洞察政策红利所在,高效的整合资源迅速落地,就是科学之外最核心的差异。因此,为了更好的决策,理解游戏规则的变迁尤为重要。二、时势造英雄随着产业游戏规则的变迁,主流叙事框架也随之而改版,要理解当下的主流叙事逻辑,就必须先从最热门的Biotech公司入手。Biotech板块其实是非常特别的类目,因为他不需要交财务数据,只需要交研发数据,研发数据又是非线性释放的,所以成熟市场常态下应该是脉冲式的波动的。参考美帝的Biotech公司,因为在很长时间内是没有传统意义上的业绩增长的,核心驱动股价波动的因素是估值,估值的锚来自于信心乃至信仰,信心乃至信仰又来自于公司构建的故事与逻辑。Biotech公司的研究壁垒比较高,那些专业术语又多,奇怪的知识点又多,其实大部分投资者都没办法真正的理解,但是大部分投资者都能理解一个或简单的逻辑或性感的故事,并愿意为之付费。像中国老龄化趋势不可逆,就是个简单且直接的好逻辑;像BigPharma的高管不忘初心重新出发创业,就是个或性感或感性的故事。之前总结了一个对Biotech公司的极简版理解框架:团队(人靠不靠谱?):绝大部分创新药公司都是民企,一把手就是公司的天花板,更何况医药行业是高度智力密集型的产业,很多判断都是砸下去几年后才知道的,所以一把手很关键;然后就是团队配置的完整度了,各个核心位置的人是不是都比较理想?赛道(事靠不靠谱?):刚刚提到很多判断都是砸下去几年后才知道的,公司的资源都是围绕核心品种来配置的,所以很多时候当到公司发展到IPO的阶段的时候,大体方向已经比较稳固了,即便要改剧本,也得等上市钱到手了再说,所以,公司选择的研究方向很重要。同时,由于药物的价值是随着时间衰减的,当下竞争又这么剧烈,推进速度就是评估公司能否在同质化竞争下保持竞争优势的关键。资本(钱够不够烧?):创新是很奢侈的,拿谁的钱,拿多少钱,什么时候拿钱,都是技术。大家可以去看看,在这批Biotech当中,大家去复盘一下,能搞到头部的哪几家,融资节奏都是怎么安排的,一旦突破了临界点之后,形成头部效应之后,在金融体系最优解「晴天送伞雨天收伞」的逻辑下,上到第一梯队之后是真的不缺钱。其实,很多时候,在水平差不多的情况下,有钱是真的可以为所欲为...当然,医药行业的个体特异性特别强,落到决策上还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趣的是,在研发数据出来之前不可证伪的阶段,市场情绪又好的时候,驱动股价波动的是公司构建的故事与逻辑...没有经过Biotech公司洗礼的国内投资者,在亢奋的市场情绪下,赛道论、基石论、骑手论反而成了主流的叙事逻辑。魔幻的是,在研发乃至销售数据证伪之前,这种叙事逻辑都没问题,不仅有效,还会自我强化...优秀团队+性感赛道+明星资本,成了当下最主流最有群众基础的Biotech叙事逻辑,强大的群众路线反而成了当下的主流定价逻辑。这就是当下的时代红利,疫情冲击下,医药股重回C位,躁动的二级市场资金情绪和稀缺的故事之间的矛盾带来了先行者的估值溢价,创新是奢侈的,是燃烧RMB的征途,踩对节奏,用好故事在短暂的时间窗口拿到大钱,后面的路不管怎么走都是康庄大道了。时代红利总是稍纵即逝。恰好在10年前,A股三高(高市盈率、高发行价、高超募)发行的年代,「节奏大师」海普瑞和高盛等兄弟,头顶「国内肝素钠原料药唯一通过美国FDA认证的企业,在我国肝素钠产业出口金额排名中列第一位」的概念,挥一挥衣袖,带走59.35亿元的超募资金,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转眼间十年过去了,又是一个轮回。又逢资本市场时代红利释放的时刻,海普瑞和高盛等兄弟又转身来到港股,带着「原料药+制剂+CDMO+创新药」的故事向市场走来,基石找了OrbiMed(奥博资本)、AVIC(普泰投资)、欧万达基金、3W基金、AnlanFunds,募资约38亿港元,又是一轮幸福生活的开始。什么是水平?这就是水平!抛开做药的能力,海普瑞踩点的能力确实是高,准确的把握住过去十年两次稍纵即逝的时代红利。正如我此前《政策周期的轮回》中提及的如何刷政策红利,发行制度改革后,市场情绪机缘巧合的配合,这种政策面和资金面都配合的时代红利,稍纵即逝,如何把握,就各凭本事了...三、英雄造时势敏锐的先行者已经迅速抓住了时代红利。年底,药明康德成立了风险投资部,旨在帮助那些资金匮乏的创业公司,让他们借助药明康德的资金和平台更快更好的开展新药研发,把他们的知识和经验转化成对治病救人的良药和产品,主要的投资策略是「Find」and「Found」,在国外的投资策略主要为「Find」,即重点在「找」到技术和研发上领先的公司;在国内的投资策略重点在「Found」,在「建」,帮助科学家去创立Biotech公司,随后,年,药明康德将风险投资部门独立成立毓承资本。年,原富达亚洲成长基金合伙人、医疗健康领域资深投资人陈连勇博士创立通和资本,通和资本后来的很多投资项目是从富达开始的,比如新药领域的华领、信达和丹诺等,同时,由于创始人同是北大校友,又是多年相识,共同的背景,让通和资本和药明康德一起进行很多投资,逐渐形成了一个紧密的生态圈。年5月18日,毓承资本与通和资本联合宣布进行合并,组建一个专注于医疗健康领域基金,新投资机构的中文名为"通和毓承",英文名为6DimensionsCapital,成为对中美两地市场均有深度聚焦和覆盖,并且规模在行业内也是最大之一的投资机构。药明康德创始人兼董事长、毓承资本创始合伙人李革博士将出任通和毓承的董事长,通和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陈连勇博士将担任通和毓承的首席执行官。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