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观点:业绩披露完之后如何布局医药股
田加强/陈竹/曹阳/刘泽序/孙晓晖/王晋阳
首先,从行业和上市公司业绩层面来看,医药板块整体交出了一份靓丽的成绩单:
年前三个月医药工业累计收入.10亿元,同比增长16.10%,利润总额.20亿元,同比增长22.50%,利润端高出收入端6.40个百分点,增速依旧靓丽。
从上市公司业绩角度,医药上市公司整体年和Q1营业收入增速分别为18.96%和24.98%,细分子领域中医疗服务、原料药收入增速较为靠前,预计主要与并表、原料药提价等因素相关;归母净利润角度,年和Q1医药板块上市公司分别同比增长20.24%和30.87%,净利率水平分别同比提高了0.09和0.39个百分点,Q1医疗服务和原料药板块同比增速较高,预计主要与CRO等业态景气度回升以及原料涨价有关。
细分子行业中,表现突出的有医疗服务、IVD、CRO、生物制品等,行业增速较高的原因主要是我们此前分析的流感疫情、两票制后的低开转高开以及制造业的供给侧改革:
流感疫情:流感疫情不仅在17年下半年的淡季“不淡”,在年的春季更是迎来了一波发酵,带来了多个领域的爆发,如东阳光药的抗流感药物可威、葵花药业的小儿肺热咳喘颗粒、济川药业的小儿豉翘清热颗粒等抗病毒用药,以及大输液和临床诊断的需求明显提升。
两票制:年初两票制全国推广,生产企业由原本的底价招商转为高开,当期收入和费用均会大幅增长,但由于部分渠道的利润逐渐体现在了“表内”,所以 利润端依然是正向的影响更多。
政策推动下的供给侧改革:行业监管及环保趋严等政策带来传统制造业的供给侧改革,一改此前“劣币驱逐良币”的情况,行业集中度提升后龙头企业逐渐具备议价能力并开启产品提价,诸多细分领域子公司迎来了爆发式的需求增长。
伴随着基本面的强力助推,近期医药板块持续走强,年初至今中信医药指数涨幅已达9.52%,跑赢沪深指数15.88个百分点。一则是医药的避险属性得到认可,在今年春节后 份周报里面我们就强调应该加强医药配置,这主要是基于对医药一季报业绩的前瞻性判断以及医药板块相比其他板块的性价比在逐渐凸显;二则,机构医药持仓从年底的8.62%提高至Q1的11.11%,但现在的持仓水平相较历史高点16%-17%依然具备继续提升的空间。
投资角度,我们判断今年整个医药板块的多个细分子领域,只要景气度积极向上的子领域,均有一定配置价值,策略层面我们的核心推荐逻辑是“一拖三”:
“一”:复星医药:今年以来复星医药的表现相对滞后,原因在于受国控业绩的影响。随着国控业绩披露,复星医药一季报披露,相关担忧靴子落地;另一方面,复星医药的一季报扣掉国控之外的主业同比增速是37%。把Gland并表的因素扣掉之后,整体的主业增长还有25%。我们认为报表亮点突出,复兴医药接下来会有一个比较大空间的补涨的需求。
“三”:三个配置思路:
①卖水者:整体上看最近这两年的政策推动是有延续性的,政策思路体现在两个维度上, 个是提高制药企业的标准,第二个是鼓励创新。这两个思路下,药企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毕竟这是一个优胜劣汰、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但是对于服务商来说却是一个明确受益的过程,所以我们认为伴随着卖水者思路去寻找行业内的服务性的公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同时它的估值上相对来说天花板会比较高。
②从创新药到创新器械: ,在中美 大的背景下,进口替代是一个相对来说比较确定的趋势;第二,在医保紧张的环境内,药品的压力已逐渐释放出来,而高值耗材、高端医疗器械存量的进口替代对于医保有可能是下一个重要的工作。
③低估值的医药商业:一方面,整体商业的估值处在历史性底部;另一方面,随着一季报披露完,我们发现商业的业绩有了明显的分化,很多全国性的商业龙头面临了业绩的滑坡或者低增长,很多区域的商业龙头整体业绩依然保持稳健的增长。我们认为商业的配置思路应该告别过去多年以来所强调的优选大龙头和全国性企业,应该着重强调商业企业对渠道的把控能力,这一方面可能未来会导致整体商业的估值会出现明显的分化。
本周的个股推荐角度,重点推荐:①有望受益中高端医疗器械进口替代的乐普医疗、安图生物、大博医疗,同时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