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内容
在7月4日全国药店周暨第13届中国制药工业百强年会上,C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医药经济报》总编陶剑虹博士在分析双百强市场格局及发展趋势时,剖析医药终端变革之力,引领与会代表共同寻找“赢在终端,推进医药百强变革的力量”。从她充满前瞻性的主旨报告中,来自全国各地的医药产业界代表们近距离感受到了新一轮实业崛起的热度。
CFDA南方医药经济研究所副所长、
《医药经济报》总编陶剑虹博士
百强结构日趋合理产业呈现橄榄型
中国制药工业百强企业是医药新制造的主力军。陶剑虹结合年中国制药百强结构数据,清晰梳理出中国医药百强结构走势。
“从历年工业百强榜入围门槛变化看,逐年走高的趋势不变。年,规模底线以达15.9亿元,强者恒强,预示产业集约化加速。”
她进一步分析道,从规模上看,年制药工业销售收入达亿元,增长了11.4%,制药百强销售收入亿元,增长了12.8%,比制药工业整体增长速度快1.4个百分点。其中,排在榜单后20位的成长型药企平均增速为15.9%,是拥有增长后劲的生力军。制药百强整体销售收入从年的亿元提升到年的亿元,提高了2倍。
同时,集中度是反映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指标。陶剑虹指出,从市场集中度看,年,中国制药工业百强的销售额占制药工业总体的47.8%,相比年提升了0.6个百分点。其中,前10强中有6家规模突破亿元,这6家企业的市场集中度达到16%,规模在亿-亿元之间的企业市场集中度达到了11.7%。在对中国医药企业进行了结构分层后,她指出:“中等规模企业数量正在增多,产业结构趋向合理。百强企业规模多数集中在20亿-50亿元之间。”
再看细分各子行业的销售情况。百强企业中化药企业共53家,销售占比为34.5%;中药企业42家,销售占比为51.2%;生物制剂企业5家,销售占比为3.4%。利润方面,化学药占比达36.7%,中药占比54.8%,生物制剂占比达10.5%。“上述数据印证了生物药的高成长性。”陶剑虹强调。
她还形象地展示了制药百强的经济地理。其中,东部地区10省共有65家药企跻身百强,山东省就有15家药企上榜,居东部及全国首位。中部7省共有26家药企上榜,西部5省也有9家药企登陆百强榜,总体格局分布变化不大。
“尽管国内医药百强已有较显著的发展,但对标美国医药行业,仍存在距离。”陶剑虹在分析医药百强各区间段集中度对比时指出,年,医药工业百强前三强集中度达到12.4%;医药流通百强中,前三强的集中度达到33.3%;连锁药店百强前三强的集中度达到10.5%。
此外,医药批发企业的集中度较为理想。年医药批发的百强门槛为13.6亿元,亿元以上的企业共有6家,其中前20强的集中度已达56.7%。年前位药品批发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8.4%,增速下降了5.6个百分点;前的市场集中度为70.7%,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陶剑虹指出,随着新医改政策的全面推行,药品流通行业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大。
相比之下,零售企业百强门槛则仅为4.2亿元。年药品零售连锁百强的含税销售额是亿元,年是亿元,增长率达12%。连锁百强的集中度达到45%,比年有小幅提升。“当下,零售连锁的表现相当亮眼。”陶剑虹提醒,从网点数量看,直营店百强企业分店总数已达71,家,在上年度净增11,家。
在陶剑虹看来,制造业是中国医药产业的基石,中国医药经济发展的下半场重点还是实现高质量发展,实现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百强企业的蝴蝶效应足以重构中国医药产业的新格局!”
医药终端变革之力来自政策来自市场
当前,中国医药经济正处于新旧动能转换期,来自终端变革可能成为推动中国医药百强变革的力量。陶剑虹认为,未来有四大趋势可能影响医药行业的走向。
未来趋势一:扩大进口药品,国产药亟须“备战”
扩大进口、加快进口药上市是近期药品政策中较为突出的一项。近年来我国在加快境外上市新药审评审批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国家药监局出台了系列措施,简化境外上市新药审批程序,优化药品临床试验审批程序,取消进口化学药品逐批强制检验,进一步鼓励境外新药国内上市。
陶剑虹分析指出,从临床审批和上市审批的总时限看,我国为天,美国为天,欧盟为天,日本为天。仅今年4月12日以来,国家药监局共批准上市进口创新药品7个,包括九价人乳头瘤病毒疫苗、丙肝治疗药索磷布韦维帕他韦片、多发性骨髓瘤治疗药枸橼酸伊沙佐米胶囊、非小细胞肺癌治疗药塞瑞替尼胶囊、黄斑水肿引起的视力损害治疗药雷珠单抗注射液、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治疗药纳武利尤单抗注射液,以及罕见病治疗药依达赛珠单抗注射液。
“年,共有34个进口化药首次在中国注册,其中23个药物是通过优先审评流程获批的,获批数量达到了近十年之最。”陶剑虹强调,34个药物在中国的获批时间与国际上首次获批时间间隔的平均值仅约为5.3年,这足以表明国家药监局要解决进口药在中国上市缓慢这一长期存在的历史难题的决心。
我们看到,进口新药的审评审批还在加速。截至年5月,共有个品规的药品被纳入优先审评品种名单。年至今,已有两批44个品规的药品被新纳入药品优先审评程序,涉及药品34种、企业28家。其中进口药品17个,本土研发药27个。
然而,“进口药品加快上市,也意味着国内医药企业将面临更严峻的竞争。”陶剑虹提示,从9-年临床用药进口药与国产的药占比变化情况就可以发现这一趋势。“近十年来,在美国、欧盟、日本上市的新药共个,个已在中国上市和正在进入申报、临床试验阶段。其中,76个已在中国上市,个目前处在中国的临床试验和申报上市阶段。而医院国产药与进口药的销售金额占比看,9年国产药占比为75.1%,进口药为24.9%;到了年,国产药占比为71.8%,进口药为28.2%。”她指出,国内制药企业必须对此有所准备。其中,创新药企业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