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关于我国学术期刊认知的访谈及思考

编辑推荐:“一流文章投国外,二流文章投国内,三流文章给学报。”年初,教育部、科技部印发相关意见,对破除论文“SCI至上”提出明确要求,引起各高校和各科研人员热议。那么现阶段的科研人员对于我国学术期刊有怎样的认知呢?如果你也感兴趣,请和小编跟随作者的视野一起深入探讨吧!

与青年公派留学人员

关于中国科技期刊认知的访谈及思考

接雅俐南京医科大学

编辑学报年第1期

摘要:对12名35岁以下在美国杜克大学肿瘤研究所学习的公派留学人员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中国科技期刊学术论文的阅读、写作和引用情况,探察他们对于中国科技期刊的真实认知。结果发现,青年一代的医学科研人员对于中国科技期刊有“三不”的态度倾向,即不阅读、不写作、不引用,对于中国科技期刊的认知片面,存在轻视、误解和偏见。急需扭转这种不利于我国科技期刊发展的态势,引导青年一代的医学科研人员树立健康的科研价值观,期刊也要提升学术质量和品牌声誉,做好营销,助力科研人员重拾科技文化自信。

关键词:公派留学;青年一代;中国科技期刊;医学科研人员;访谈

长久以来,中国科技期刊为广大的科研人员提供了学术交流的平台,是科研成果的最终出口;但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不惜花费高额的版面费也要把文章发表在国外SCI期刊上。是中国的科研人员“崇洋媚外”,还是在科研评价体系这一指挥棒的引导下迫不得已?究其原因,一定是多方面的。但应该意识到,中国的科技期刊与中国的科学家、科学研究,三者息息相关。中国的科研工作者,尤其是青年科技工作者对中国科技期刊有无正确的认知和评价,直接关系到中国科技期刊的存在与发展。

年5-11月,笔者在美国杜克大学肿瘤研究所(TheDukeCancerInstitute)进行访学,该机构致力于肿瘤学的开创性研究,以促进未来对癌症的预防和照顾,诸多我国公派留学人员在此学习深造。在与中国学者的日常交流中笔者发现,他们对于中国科技期刊并不了解,甚至存在诸多误解。为了解中国青年一代的科研人员对中国医药卫生类期刊的真实看法,按照国家《中长期青年发展规划(-)》[1]中对于青年的年龄划分为14~35岁,选取研究所内年龄在35岁以下的我国公派留学人员,采取个别访谈的形式,与受访者一对一进行直接的面对面交流,探察他们对于中国科技期刊的认知程度,以期对期刊今后的发展提供思路。为了修正受访者谈话的主观性,特意采用Google学术对受访者发表学术论文的情况进行检索核查。

1.受访者的基本情况

符合条件的受访者共有12人,他们分别来自国内7个不同省份和直辖市的医院,分布于我国华东、华南、华北、华中、东北和西南地区。其中:男7人(M1~M7),女5人(F1~F5);年龄为28~30岁7人,>30岁~35岁5人;学科为基础医学3人,临床医学9人;学历为博士研究生在读8人,博士4人;在职有5人,均已取得副高级职称;交流访学的基金资助来源,有5人为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3人为省级教育部门,3人为所在单位资助,1人为美国杜克大学资助。

可见,受访者均为高学历,且能拿到公派名额出国留学,都是经过专家评审、层层选拔、择优录取的,说明他们本身就是同学或者同行中的佼佼者。可以大胆设想,这些青年医学人才结束1~2年的访学任务,回国继续从事相关的医学科研工作,不仅带回先进的科研思维,而且还有积极的科研态度,饱满的科研热情,他们必将成为我国医学科研事业发展的生力军和中坚力量,还会参与医学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他们如何看待中国的科技期刊,是否愿意把他们最新的研究成果在中国科技期刊上展示,就直接关系到中国科技期刊的未来。

2.阅读及写作发表等方面的访谈

2.1对中国科技期刊的阅读情况

所有受访者均能报出一些中国科技期刊的名字,也知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平台等中文文献的检索数据库(表1),但是对于“您会阅读您专业内的中文期刊吗”这一问题,受访者的回答按身份的不同分成2类。

所有学生身份的受访者的第一反应是

:“不会去看!”

F1表示,“为了解行业最新的研究动态,必须查阅英文文献”。

F2表示,身处国外的科研大环境,周围都是说英语、写英文文章的人,自然不会想到去阅读中文文章,而且在这里查找英文文献很方便。

M1表示,中文期刊上刊登的论文大部分都是专业内熟知的,缺少前沿性的东西,读多了科研思维反而被局限了,而且有的文章可信度不高。

在职身份的受访者表示,平时检索和阅读以国外SCI期刊论文为主,但中文文献也会阅读。F4表示,“毕竟中文读起来要比英文快很多,不存在语言障碍,理解起来也没有困难”。

M7表示,医院科室会订阅一两本中文期刊,“有时候还是很想看看中文杂志的,因为想了解国内的同行们都在做哪些方面的研究,对某些疑难疾病的诊治还是很感兴趣的,但是查阅和下载文章不太方便,网上搜索找不到几篇能够点开全文的”。

所有受访者均表示,不论身处国内还是国外,查找文献最常使用的网站是PubMed。此外,所有受访者都认同,发表在国外SCI期刊上的文章比发表在国内期刊上的文章,学术性更高,观点更新颖,更有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更有参考价值。这一点与文献[2]报道的旅英华人学者访谈结果一致。

2.2以第一或通信作者身份发表中英文科技论文情况

为获得准确信息,结合受访者自述,笔者通过Google学术检索受访者以第一或通信作者身份发表的学术论文,结果见表2。12名受访者中有9人发表过中文论文,共计24篇,其中综述8篇;发表在专业类期刊21篇,综合类期刊3篇,其中北大核心15篇。12名受访者均在SCI收录期刊发表过论文,共计44篇,有5人各只发表了1篇,最多者发表了13篇;按年6月科睿唯安发布的最新版影响因子(JCR)计算,3分以上19篇,3分以下25篇,累计影响因子最高者已达37.2。

在论文写作方面所有受访者均表示,中文文章的写作基本没有难度,但是英文文章要难写得多,“耗时费劲,一句话要反复斟酌”,特别担心在语句的表达方面不地道、不流畅,有语法错误,对审稿人阅读和理解造成障碍。对于如何解决这个语言的问题,受访者均表示,一方面导师的审阅和修改很重要,另一方面“只能靠积累,读得多了写得多了,一些基本的表达错误就不会再犯了,写起来也就越来越顺了”。

2.3对于中国科技期刊文献的引用情况

访谈中大部分受访者表示不会引用中文参考文献(表1)。对受访者所发表的24篇中文文章进一步分析,发现参考文献共计条,其中只有22条为中文,占4.9%,且这22条中文参考文献仅来源于6篇论文,其余18篇论文全部引用外文参考文献。这也印证了本文之前所讨论的内容,即受访者认为中国科技期刊所载中文论文的学术质量不高,没有引用的价值。

3.对中国科技期刊的认知情况分析

3.1普遍轻视中国科技期刊和中文论文的写作

所有受访者均持有一种观点,即好文章要发表在高分的SCI期刊上:“谁会把最新的科研成果,最全的实验结果发表在中文期刊上?那样就太可惜了!”“发表中文杂志?不可能的,导师肯定不会同意!”

部分受访者表示,从硕士研究生在读期间就开始为发表SCI论文做准备了。M1说,在读硕士期间就开始撰写英文文章了,只是临近毕业还没有最终确定是否发表,为了不耽误拿学位,就写了一篇中文文章投稿。

M4表示,在硕士在读期间为了保证毕业很多同学会做两手准备,写中英文2篇文章投稿。“但是感觉导师对此不太满意,有些实验结果不让放进中文文章里,投稿前导师也不会做很细的修改,有些导师甚至说不用给他看,找指导老师看就行了。不像英文文章,导师会很关心写作进度,投稿前会催促和修改好几轮。”

对此笔者联想到,在编辑工作中发现,如今硕士研究生的论文写作水平越来越差,不仅是语句不通顺,更多的问题出现在内容上。比如:“引言”部分像是文献小综述写上千字;“材料和方法”部分提到的实验却在“结果”中找不到对应的内容或者是“结果”部分出现“材料和方法”部分没有介绍的实验内容;表格内容混乱,图片质量差;“讨论”部分完全照搬教科书而不围绕实验结果展开论述。原来这些问题的症结在这里!导师不指导学生如何写作,不把关论文的质量,只是一味地追求SCI;学生也变得好高骛远,急功近利,甚至萌生畸形的科研观。同时这也造成了医学优秀论文外流的情况更为严重[3]。

3.2对中国科技期刊存在误解

受访者均表示发表中文论文的过程比较顺利,也有人抱怨中文期刊的出版周期太长,“从投稿到刊出经历了一年的时间,文章的时效性早没有了。在这方面英文期刊做得比较好,投稿后1个月内肯定有审稿意见的反馈,一经录用就在线出版”。

对于我国主办的已经被SCI收录的医学类英文期刊,部分受访者表示听说过几本,但并不了解,阅读和投稿时也没有考虑过这些期刊。问及原因,一方面觉得不是专业内的主流杂志,“好不容易写出来的英文文章,当然还是希望能在国外知名的SCI期刊上发表”,另一方面也有道听途说之嫌,“感觉国外的杂志在各方面做得会更正规些”。

受访者均对SCI收录期刊的影响因子以及分区比较


转载请注明:http://www.leshandafosc.com/bknr/6978.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