陇西李氏文化一

陇西李氏

编辑

陇西李氏,是中国古代以陇西郡为郡望的一个李氏家族。秦汉时期设置陇西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

陇西李氏在秦代与汉代是著名的武将军人世家。这个家族涌现过西汉飞将军李广、秦国名将李信等著名将军。

陇西李氏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开创了一个文化兴盛的伟大时代。

中文名

陇西李氏

来源

颛顼和皋陶之后

始祖

秦代李崇

分支

十三房支

祖居地

陇西成纪、陇西狄道

堂号

陇西堂

目录

1历史

?起源

?演变

2房支

3祖籍地

4前身后世

5古今变化

?古陇西今临洮

6古墓作证

7李氏文化

8李家龙宫

?由来

?所在地

?建筑面积

9陇西李氏名人

历史

编辑

起源

陇西李氏始祖是秦国的司徒李昙长子陇西郡郡守李崇,李崇之次子李瑶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孙李信为大将军,封陇西侯。其子孙“飞将军”李广是汉朝时的重要人物。

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西凉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国君。

南北朝时陇西李氏蝉联圭组,世为显著,门第高华,与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称为中原五姓高门士族,到了唐高宗时颁布法令禁止这五姓七望自行婚娶。

陇西李氏李渊灭隋,建立唐朝,李氏成为皇族,唐朝时还连续出现了10位出自陇西李氏的宰相。

南宋郑樵编著的《李氏源流》中说“言李者称陇西”。

演变

秦代陇西郡最早的郡守是李崇,后人尊他为陇西李氏的始祖。李氏成为陇西郡的名门望族是由李崇祖孙三代人创基的:李崇之次子瑶为南郡守,封狄道侯;其孙信为大将军,封陇西侯。汉朝时,陇西李氏出了两位重要人物:飞将军李广及其从弟李蔡。李广孙李陵战败被俘降于匈奴,使陇西李氏在郡中名望下降。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西凉王李暠是李氏第一位皇帝。

到了隋朝,陇西李氏已经是权倾朝野的望族。

陇西李氏李渊灭隋,建立唐朝,奉李姓为国姓。在唐朝,陇西李氏的声望远远超过了赵郡李氏。

唐太宗修《氏族志》,将宗室李置于诸士族姓氏之首,更将有功之臣赐姓李,从此陇西李氏由一个血缘系统的宗族演变成为一个“多元一体”的庞大世族。

唐《姓氏谱》载“李氏凡十三望,以陇西为第一”。到南宋郑樵编《李氏源流》时,“言李者称陇西”。

房支

编辑

陇西李氏十三房支,他们是:

范阳李氏,始祖李向(尚弟,李崇6世孙);

顿丘李氏,始祖李忠(李广孙)。北朝时期有李平涉猎群书,好《礼》《易》,颇有文才。子李谐,文辩为时所称,与卢元明二人才器,并为邻国所重。子李庶,方雅好学甚有家风。庶弟李蔚,涉观史传兼属文词,昆季并尚风流,长裾广袖从容甚美。弟李若,聪敏颇传家业,风采词令有声邺下,时人称为京师灼灼,崔儦、李若。李彪,好学不倦,后为中书教学博士修撰国史。子李志,博学有才干,年十余便能属文。志侄子李昶幼年已解属文,有声洛下。唐朝时有状元李琚,善书法尤工"八分书"。

渤海李氏,始祖李恬;

申公房李氏,始祖李潜。唐有李渤,和兄长李涉一起隐居庐山一心读书,因随身带着一只白鹿而被称为白鹿先生,现今白鹿洞书院立有先贤祠。李逊与弟李建皆好学讲习不倦。

丹阳李氏,始祖李伦;其后有名将李靖。

安邑李氏,始祖李盖;

镇远将房李氏,始祖李愔;

平凉李氏,始祖李系;

姑臧李氏:始祖李承,是东晋凉昭王李暠的曾孙,赐爵姑臧侯,因此这一房称为姑臧大房,即后世墓志铭所说的“称阀阅者姑臧大房也”。南北朝时有李承长子李韶,学识丰富,时修改车服及羽仪制度,皆令韶典焉。李韶长子李玙,曾孙李师上,聪敏好学,雅有词致,为符玺郎,文林馆学士,后与范阳卢公顺,博陵崔君洽被朝士称为康寺三少。李玙弟李瑾,美容貌,有才学,特为韶所锺爱。清河王怿甚知赏之。怿为司徒,辟参军事。转著作郎,稍迁通直散骑侍郎,与给事黄门侍郎王遵业、尚书郎卢观典修仪注。王、卢即瑾之外兄。临淮王彧谓瑾等三俊,共掌帝仪,可谓舅甥之国。子李茜之清通好文学。弟李行之善守门业,多识前言往行。弟李凝之笃好古文,精心典礼。曾孙李义琰是唐高宗时宰相,器宇轩昂,博学多才。义琰有侄孙李稹,有清名,但是却常常感到自己的官职配不上自己的门第,所以给人写信、扎子,落款只写“陇西李稹”而不写他的官职。李行之子李玄道,唐朝初年秦王十八学士之一。其孙李亶,为修书学士,撰写《古今内范》一百卷。李亶孙李揆,为唐肃宗宰相,少聪敏好学,善属文,美风仪,善奏对,每有敷陈,皆符献替。李揆侄李益,著名诗人,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另一侄李随,状元及第。五代十国时有李专美少笃为文,与清河小房崔氏、北祖第二房卢氏、昭国郑氏为四望族,虽布衣徒步,视公卿蔑如也。男女婚嫁,不杂他姓,欲聘其族,厚赠金帛始许焉。唐太宗曾降诏以戒其弊风,终莫能改。其间有未达者,必曰:“姓崔、卢、李、郑了,余复何求耶!”唯专美未尝以氏族形于口吻,见寒素士大夫,恒恂恂如也,人以此多之。李随侄孙李蔚,清河崔程姨夫,为唐僖宗时宰相,子李洵,“闽中文章初祖”黄滔以文士礼仪对待,和诗论文,使闽地文风大振。另一侄孙李巨川文思敏速,翰动如飞,传之藩邻,无不耸动,即时巨川之名闻于天下。李韶弟李彦,为中书博士,时朝仪典章,咸未周备,彦留心考定,号为称职。子李充,为太学博士,妹夫卢元明嗟重之。子李士英,有文才,王遵业以女妻之。士英弟李僧伽,修整笃业,不应辟命。时郑子默有名于世,僧伽曰:「行不适道,文胜其质,郭林宗所谓墙高基下,虽得必丧,此之徒也。」竟如其言。尚书袁叔德来候僧伽,先灭仆从,然后入门,曰:「见此贤,令吾羞对轩冕。」及卒,叔德为怀旧诗曰:「平生寡俗累,终身无世言。」其见重如此。彦之六代侄孙李岑李舟父子,杜甫赠诗云“李舟名父子,清峻文章伯”,为古文运动先驱之一,李舟著韵书一部。彦弟李虔,子李晓博涉经史,早有时誉。子李超性方雅善制,博涉经史。子李大师好学,无所不窥,善缀文。子李延寿为唐代史学家,二十四史之南史与北史作者。虔弟李蕤,子李谚为太学博士,弟李义远亦为国子博士。晚唐姑臧房有著名诗人李商隐,他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和杜牧合称“小李杜”,与温庭筠合称为“温李”。其诗构思新奇,风格秾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关于陇西李氏姑臧房可能大家都了解较少,五姓七家之一的山东士族陇西成纪李家,世人多把其与唐宗室混淆。像唐代大历诗人李益,史学家《南史》《北史》李延寿,晚唐诗人李商隐都属此支。刘禹锡《崔公神道碑》所说“清河崔与姑臧李,范阳卢世为婚媾无第二流,言门阀者许为言表“,此处的姑臧李氏就是陇西李氏一支,始祖李承是东晋凉武昭王李暠的曾孙,也就是李商隐文中说的先君姑臧公,姑臧李某,称阀阅者向来除了赵郡李氏,就是姑臧李氏了,姑臧李氏还有其他很多唐代墓志铭可以为证,一崔晔妻李氏志-进士清河崔晔撰并书,姓李氏,讳道因,其先陇西成纪人。德迈于庭坚,氏望显于姑臧。---曾王父侨,官终相州成安令,娶清河崔庭曜女;王父应,官终岳州巴陵长,累赠户部尚书,娶清河崔少通女;显考骘,自中书舍人翰林学士出拜江西观察使,赠工部尚书。夫人清河崔氏之出,外王父名郾,终于浙西观察使。---重以奕世之亲,归于我。二崔舣志亲舅李舟(姑臧李氏)撰,府君讳舣,字济之,清河人也。父安潜,皇太子太师,赠太尉。我家与崔氏世接姻媾,追荣秦晋,长姊适太尉公,生三人,府君即次子也。---府君娶故度支巡官监察御史荥阳郑景淋女,郑夫人亦我之自出也。三崔氏志,夫人讳,博陵安平人也。五代伯祖讳,祖讳贞固,生戎,(夫人)姑臧李氏之自出,山东甲门。四(开成号《唐前左金吾卫录事参军崔公慎经夫人陇西李氏墓志铭并序》),“言阀阅者谓为姑臧长房”。五“孙景商墓志”:“母夫人陇西李氏,姑臧上族也”。(大中号《唐故天平军节度赠兵部尚书乐安孙府君墓志铭》)。其母墓志铭云:“太君李氏,姑臧公后,代为鼎族。嗣于景商。”(贞元号《唐故赠陇西县太君李氏墓志》)。六李梲(志):陇西成纪人,元魏荥阳太守姑臧穆侯讳承九世孙;君之配范阳卢氏。祔先茔,礼也。七崔纾(志):外祖河南府司录参军姑臧李行约。八李颛(志):凉武昭王暠之孙承姑臧公之后,大王父讳瑶之,王父讳镒,列考讳重光,皇襄州文学,荥阳郑夫人之出也。夫人清河崔氏。自姑臧公之后,世皆勋爵,其家风礼法,颇为士大夫之所宗仰。(裴璆)世族不昧,每申姻好,必俟良家。是以与公先后稠叠懿戚,璆忝承中外,获奉赞述。九陇西李亶墓志,清河崔融作曰:余与夫子,志合神期,婿相谓娅,妻又吾姨。范阳卢氏为朝请大夫、给事中、姑臧子李府君亶之妻,正议大夫、莫州刺史成裕之母也。此两族者,光乎百代,著乎四海,其为庆也多矣,其为门也盛矣。

又承弟李辅,为中书博士。长子李伯尚,少有重名,弱冠除秘书郎。伯尚弟李仲尚,仪貌甚美,少以文学知名。年二十,著《前汉功臣序赞》,时人号为后生可畏。辅弟李佐,子李神俊,风韵秀举,博学多闻,笃学好文雅,老而不辍。凡所交游,皆一时名士,汲引后生,为其光价,四方才子,咸宗附之。

韶从祖李抗,自凉州渡江左,仕宋,历晋寿、安陆、东莱三郡太守。抗子李思穆,字叔仁。有度量,善谈论,工草隶,为当时所谈。

敦煌李氏,始祖李茂;

仆射房李氏,始祖李冲;

绛郡李氏,始祖李成礼;

武陵(后为武阳)李氏,始祖李琰之。少机警善谈论,经史百家无不悉览,号曰神童。为国子祭酒,秘书监。曾孙李大亮有文才。侄孙李迥秀雅有文才,饮酒斗余广接宾朋,当时称为风流之士。

又有京兆房李晟,为中兴大唐名臣。凉昭王之后有“文章李杜在,光焰万丈长”的著名诗人“诗仙”李白,文学史上经典传奇小说的作者陇西三李李公佐、李朝威、李复言。

祖籍地

编辑

兰州大学的张书城老先生,甘肃渭源人,年夏天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开始研究李白和李氏文化,为中国李白研究学会、国际李白文化资料中心特约研究员,著书讲述了陇西李氏的前前后后。

自从司马迁在《史记》中说“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故槐里,迁成纪。”千百年来,槐里就成为人们   《甘肃青城(条城)李氏家谱》历经数年编纂,最近已公开出版发行。它不仅受到李氏家族成员的广泛欢迎,而且引起社会的广泛重视,得到积极的评价。人们通过这个《家谱》,不仅对青城(条城)李氏家族的发展和对社会的贡献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而且从一个侧面,对青城(条城)古镇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有了一个新的、更具体的了解和认识。

  青城(条城)李氏家族,是指大明洪武年间随朱元障之子———明肃王朱木英而来兰州落户的李氏先祖———李鉴及其后裔。李鉴本陕西咸阳人,是陇西李氏始祖———陇西郡太守李崇的陇西四房中的京兆房(唐长安、咸阳一带)李嵩———李晟的后裔。据旧《皋兰县志》记载:李鉴曾任“肃王府工正”,是管城市建设和建筑工程的。他“安贫守约,志行端洁,长于诗,悯时病,俗得风人之体焉。”(民国六年《皋兰县志》)据清咸丰元年所立的“李氏祠堂”庙碑记载:李鉴来兰州后住井儿街(明肃王府人员住地)。李鉴生廷美、廷义二子,父子三人逝世后均葬于兰州焦家湾祖茔。大明万历四年廷美之子朝暹、朝进及廷义之子朝延兄弟三人迁居一条城,就住在今城隍庙旁。以后李朝暹迁甜水岔(榆中、靖远交接处),李朝进迁居李家坪(今青城东滩碑亭子),李朝延迁居细腰子(今青城东滩大园子),李氏一族始在青城(条城)古镇发展,至今已二十二代。明末清初,李氏部分先贤跨过黄河在条城蒋家湾、桦皮川、麻林坪、王岘、川口发展;清道光、嘉庆年间,又陆续有一些有志之士迁徙靖远、景泰等地发展。至民国时期,李氏一族在上述区域均成为影响一方的工、农、商并举的大户。

  通常中国人都说,我们是炎黄子孙,但到底是黄帝子孙,还是炎帝子孙?或者是伏羲、神农子孙?可以说,绝大多数人说不准确。《青城(条城)李氏家谱》,经过历史考证,以大量确凿的事实说明了他们的根祖是轩辕黄帝,远祖是黄帝之孙颛顼,血缘始祖是颛顼之重孙皋陶(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皋陶)。而皋陶的十七代孙则是李耳——老子,李耳的第八代孙是李昙,李昙的长子李崇后来成为陇西郡太守,就是青城(条城)李氏一族的陇西始祖。《李氏家谱》在谱的前面列出了上述根祖的彩色画像,族人一目了然的就知道他们的根自何处。

  李氏一族自大明万历四年迁居条城后,曾于大清康熙年间创修了家祠,乾隆48年又重修了家祠,年迁建了家祠,年又重建了家祠于青城东滩二龙山脚下。自清乾隆41年起至今,李氏家族有八次纂修《家谱》的历史记录。各次《家谱》均完好地传承了下来,故李氏一族不仅《家谱》完整无缺,传承脉络也十分清晰。乾隆48年李氏九世祖李来学、李卓学主持重修家祠时,曾组织人员精心绘制了李氏五世祖以上26位先祖的彩色影像,每到年关节下,在家祠高高悬挂,供族人祭拜。这个绘于清乾隆时的“影像”,历经数百年相传,至今完好无损,色彩依然新鲜如故。应该说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和艺术佳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为青城(条城)古镇平添了一件光彩夺目的熠熠生辉的文物。为了让众多族人一睹先祖的风彩,《李氏家谱》出版时,将其五世祖以上先祖影像和根祖画像一起印在谱上,从而使族人近距离的接触了先祖,令人倍感可亲可敬。谱前还登出了壮观的李氏祠堂的雄伟建筑和数块家祠庙碑、祖坟墓碑以及几位清代“有功之臣”的功德碑。谱后又附上自乾隆以来八次修谱的序言和祠堂楹联集锦,其中包括清翰林院修撰、光绪皇帝老师陈逸、陆润庠为“李氏家祠”所撰写的楹联。这充分展示了李氏一族历史和发展的无比真实性。

  纵观许多《家谱》,更多地只能见到其世系人物宗谱,按辈分的姓名排列,又大多数是分房设立,不够完整,很难看到全族整体的传承脉络和历史人物的全貌。而《青城(条城)李氏家谱》专门列出第七篇章记叙“人物志”,为古今人立了传。其中明、清时期人,民国时期27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人。并各有侧重的介绍了这些人的生平事迹。从《人物志》中我们看到了李氏一族自迁居兰州,移居条城后多年间,人才辈出,其中出了进士1人,举人7人,武举3人,孝廉方正3人,贡生35人,(其中国子监太学生9人),庠生(秀才)58人。民国时期的县(团)级人员17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县(处)级、军队团职,企事业单位副高级以上职称人员人。另有硕士13人,博士4人,博士后2人,明朝时期的高级军事官员3人,大清、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将军级4人,中国工程院院士一人。一个小小古镇中的一个小小家族,五百年间竟然出了这样多的栋梁之才,实在令人难以想象。然而这的确是铁一般的事实。但是我们从这些人物传略中,却不难发现,李氏一族,具有良好的文化素养和道德修养,为祖国、为民族、为人民、为地方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历史也应该理所当然地为他们作出应有的、公正的、客观的评价。

  青城(条城)古镇的李氏家族

  闻一铎

  最近笔者有幸读到一本内容丰富、体系完整、图文并茂、装帧精美的《家谱》,只见封面冠以《甘肃青城(条城)李氏家谱》。主编李青惠(族名李菁蕙),现为甘肃省文史馆研究员,是著名的诗人、书法家。他主编的这部《家谱》被一些史学家称为“巨著”,是至今问世的一部全国最好的《李氏家谱》。这也是笔者长期   《家谱》是记载同宗共祖血缘集团世系人物事迹等方面内容的历史图集,它与地方志、正史构成了中华民族史学的三大支柱,是我国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李氏家谱》以极其形象、凝重和生动的历史事实证明,一个家族的发展史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发展史;而一个地区若干主要家族史岂不就构成了那个地区的综合发展史?从《李氏家谱》的研究中,我们对青城(条城)李氏家族的发展历史和全貌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同时,从一个侧面相应地对青城(条城)古镇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发展有了新的,更具体的认识和了解。

  作者简介

  李青惠,族名李菁蕙,甘肃榆中县青城镇东滩村人。年9月生,年8月参加工作,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兰州市教育局、环保局副局长,中共兰州市委组织部部长。现为兰州市书法家协会会员,王羲之、颜真卿书法研究会理事,甘肃省文史研究馆研究员。书法作品多次在国内、外展出,为多家收藏。其书法、诗词作品及艺术传略入编三十多部辞书。出版的主要著作有《访美纪行》、《欧行漫记》、《关山秋月———李青惠诗歌·书法集》、《大地之歌———李青惠诗·文选集)。

李氏文化缘何落户陇西?

公元年8月5日,对陇西人和李姓人来说,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我国外交部长李肇星来陇西拜谒先祖,并在“李家龙宫”亲笔题了:“五湖四海,共建华夏”几个字。很快,一个沉寂多年的话题重又浮出水面:李氏文化发祥地为何在陇西县,而不是天水、临洮或其它地方?

右一(李肇星)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皋陶为李姓血缘始祖,利贞为得姓始祖,利贞数百年后才有李耳,李耳生子四人:崇、辨、昭、玑。李崇任秦陇西守,为陇西房始祖;李玑定居赵郡,为赵郡房始祖。后来,由于兴起于陇西的李唐王朝空前繁荣,“陇西李”渐为李氏主流。在漫长的岁月中,李氏本枝日繁,瓜瓞绵绵,繁衍至今。历代李氏人才辈出,仅唐朝就有李世民、李靖、李白、李贺、李朝威等著名历史人物。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者多达60余人。”李氏如此显赫的地位和辉煌的成就,使李氏在唐时就已萌芽为一种文化形态。而今,全世界李姓已“高达一亿多人”,各行各业,英才济济,“以实业家为例,香港八位李姓拥有资产亿”。同时,李氏文化也蔚为大观,成了一种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写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年李氏文化与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藏传佛教文化,并列为“甘肃四大文化”。

左五(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李铁映)

“陇西”与“李氏”的亲缘关系,当从唐人先祖李虎算起(后文有说明)。至唐时二者结合更为紧密,遂有“天下言李者称陇西”之说(郑樵《通志》),也才有今天“陇西李氏文化”的提法。应该说明的是,此处的“陇西”当指古陇西郡,秦设唐废。《辞源》释:陇西郡,包括兰州、陇西及天水等地,秦汉时郡治在狄道(今临洮),三国魏、晋、隋、唐均在陇西。有了这一条,又有《李唐祖籍在狄道——今甘肃临洮》一文,“李氏文化归临洮”似乎可以成立。另外,据《大唐国谱》载:唐开国皇帝李渊是陇西成纪人(今属天水)。又因历史上天水李氏英豪众多,其中包括李渊李世民父子和李广等人,再加上天水有各级文化名胜处(赵振涛《陇西李氏之乡——天水市》),“天下李氏归天水”一时呼声很高。《浅谈中国李氏文化与陇西郡望》(李万禄)中写道:“陇西郡望,也趋向于陇西成纪县。”《海内望族——陇西李》(李吉)中写道:“所谓‘一干六枝’,当首推成纪李氏,此为陇西李氏之主干。”香港《商报》也刊有《陇西李氏之乡——天水市》一文。

左一、左三(世界李氏宗亲理事长李文龍、李常盛)

尽管如此,李氏文化最终还是落到了陇西县,不少人提出质疑,为什么?我想,原因可大致归纳如下。

一、今陇西县与古陇西郡在名称上的同一使陇西县成了陇西郡的代称

“言李者必称陇西”(《氏族略·以官为氏》),“天下李氏出陇西”的说法,始于唐朝,历代相沿不改。海内外李氏宗亲都供奉“陇西堂”,自称“陇西李氏”,对“陇西”二字怀有无限深情。因此,对“陇西李氏”的任何改动,都将在他们的心理上和习惯上产生极大的不适应,甚至他们根本不能接受。现在,陇西和李氏已合而为一,无法分开。又由于陇西县曾长期为郡治,所以,在陇西郡不复存在的今天,陇西县理所当然地成了陇西郡唯一有资格的代称。福建李希凡在《陇西李氏文化感言》中说得好:“虽然,历史的陇西内涵与当今陇西内涵不尽相同,但是,‘陇西’这一名号,李姓人耳熟能详,无可代替……陇西毕竟是全国仅有,又确实处于古陇西的概念之中。”

二、“李家龙宫”和“陇西堂”是李氏文化起源于陇西的最好历史见证

唐初,太宗皇帝修《氏族志》时,以李氏为天下姓氏之冠,诏令天下李氏以陇西为“郡望”,以“陇西堂”为堂号,并在今陇西县城北关庙儿巷修建规模宏大的宫殿群为李氏宗祠,御笔亲书!李家龙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黄道霞曾考察过)。这样,李氏在陇西就初步具备了某些文化内涵。虽然后来陇西李氏遍布四海,但都情系陇西:闽、粤和港、台、澳及东南亚的李氏同胞,家家户户都有“陇西堂”匾额,“陇西”二字成了海内外李氏族人最醒目的标识。今天,“李家龙宫”和“陇西堂”已是陇西县的文化品牌,也是李氏文化在陇西县起源的历史见证。

三、陇西县的历代李氏名人和现存的李氏族人活动的遗址遗迹也是李氏文化繁荣于陇西的有力佐证

《巩昌府志》载:“仁寿山在城南一里……其背有李贺墓。”乾隆版《陇西县志》和《陇西县疆域(陇西幅员图)》亦有记载。《中华姓氏通史》载:“李贺,陇西人。”旅居美国的罗锦堂博士的《唐代大诗人李贺之墓》认为李贺墓就在陇西县。就连李贺本人也写有“莫信笼媒陇西去”、“陇西长吉摧颓容”等诗句。他的数十首乐府诗自署:“陇西李贺。”唐代大诗人李白自称:“白本陇西布衣,因家于绵。”《巩昌府志》载:“李白……后迁南安(今陇西),复客广汉。”年,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和王树民先生来陇西考察过“太白井”和“太白故里”。除此而外,陇西县籍的唐代李氏名人尚有:宰相李石、尚书李蔚、侍御史李中敏,《柳毅传书》和《柳参军传》的作者李朝威,《南柯太守传》的作者李公佐,《续玄怪录》的作者李复言。清代还有《榴花梦》的女作家李桂玉。

今陇西县境内,李氏族人活动的遗址遗迹有:李家龙宫、陇西堂、李贺墓、李贺南园、太白井、太白故里,李翱的读书堂(今城关一小内),为李揆、李观、李益、李翱、李贺修建的“五李亭”(今陇师附小内),“托塔李天王”李靖之庙也曾在境内翠屏山。

四、有关历史文献为李氏文化发祥于陇西县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广东梅县李氏大宗词所藏李氏族谱载:“五十五世祖虎公,显妣周氏,公名克权,为魏将军,受封为陇西公,李氏陇西之名由此。”据考证:李渊任陇西公时,就坐镇郡治(今陇西县),由此出现了“陇西兴唐”的说法。《唐书世系表》载:唐高祖封李世民为陇西郡公,唐太宗封李博义为陇西王。李琮为襄武王,唐高宗封李颖为南安王。他们统治的核心地带就在今陇西县,因为南安、襄武分别为汉置郡名和县名,治所都在今陇西县。

史载:公元前年,汉武帝把陇西郡东北改为天水郡。公元年,晋惠帝又把西部划给了狄道郡。此后几百年,陇西郡即与天水、临洮不相关了,萌芽于唐时的李氏文化自然也与上面两地没有必然的联系。而唐代陇西郡属陇右道渭州,仅辖四县:襄武、陇西、鄣、渭源。今陇西是其中心地带。《中华姓氏通考·李氏》也提到:“李氏子孙走得再远,都可以溯源寻根,追至陇西(今甘肃陇西)。”并且明确提出:“唐时的陇西概念,当指今日甘肃东南部以陇西县为中心之地。”

五、对“天下李氏出陇西”的普遍认同是李氏文化落户陇西的强大支持

李甲中先生在《三陇李氏渊源考略》中写道:“中华民族李氏绝大多数属于陇西房后裔。”台湾《李氏源流》“……足证李氏宗祠肇始于陇西。”年8月27日《人民日报》刊登《李氏根基在陇西》,其中说:“经有关专家多年考证和掌握的大量资料证实,李氏根就在陇西。”年7月31日,香港《商报》刊有文章《李氏“根”在陇西》。许玉泉也写有《天下李氏“根”在陇西》一文。年10月20日《南洋商报》刊登了《李氏发祥地——陇西》和《根在陇西》两篇文章。四川《庆符李氏族谱》载:“相传吾家籍隶陇西。”还有《李宗仁回忆录》中称:“祖先是陇西人”。外商李荣光先生说:自己家谱头一句是“祖籍陇西”。年,台湾《自立晚报》记者李永德称自己“远祖在陇西。”同年,日本富田秀子(汉名李秀莲)来陇西县敬谒祖先,台湾六名同胞也自发来陇西寻根。年,以李坤一为代表的李氏宗亲总会敦睦访问团来兰州时,表达了对陇西的向往之情。年,台湾世界李氏宗亲总会提出:“李氏源于陇西,为溯源归宗,应推动在陇西筹建世界李氏宗祠。”海内外李氏宗亲建筑和楹联中,常有“陇西”二字。《李氏家歌》和《李氏宗亲总会会歌》都提到“陇西”。在广西玉林等地,凡是李姓人家,经常在雨帽和家用器物上标有“陇西”字样。“在马来西亚,凡是门上题有“陇西”的,一望使知是李姓人家。”

诚然,上面提到的“陇西”,也许个别指古陇西郡,但陇西郡毕竟已成历史,所以“陇西”的所指,将逐渐单一化为陇西县。

六、陇西县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使其成为李氏文化最佳的落户之处

历史上,陇西是古丝绸之路重镇,一直为兵家必争之地。从汉时起,历代均有建制,尤其是魏隋之郡治,盛唐之道治,大元之总帅府,大清之“省会气魄”(顾颉刚语),使陇西县曾经长期为陇右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如今,陇西县交通便利,国道和陇海铁路均贯穿全境;经济繁荣,年财政纯收入早已逾亿元;文教发达,高考连续五年稳居全区第一。这样的陇上名县,代表李姓族人郡望,论情论理,当之无愧。一位李氏族人来陇西后不无感慨地说:“这里山川形胜壮美,伫立仁寿山上远眺,远山围障,渭水环绕其间,不知何处进,何处出,确系风水家们所称王者之地,由此博得一代英豪唐太宗定此为祭祖之地,是令人信服的。”总之,陇西作为李氏宗族的共同标识和世代相袭的郡望,其意义已经远远地超出了地域的名称,而成为一种有丰富内涵的文化现象。它已与李氏文化融合在一起,不可分割。把陇西县确定为李氏文化的发祥地,不仅有根有据,而且名正言顺,是众望所归。

「魅力陇西」李氏文化缘何落户陇西县

公元年8月5日,对陇西人和李姓人来说,这是一个不同寻常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我国外交部长李肇星来陇西拜谒先祖,并在“李家龙宫”亲笔题了:“五湖四海,共建华夏”几个字。很快,一个沉寂多年的话题重又浮出水面:李氏文化发祥地为何在陇西县,而不是天水、临洮或其它地方?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载:皋陶为李姓血缘始祖,利贞为得姓始祖,利贞数百年后才有李耳,李耳生子四人:崇、辨、昭、玑。李崇任秦陇西守,为陇西房始祖;李玑定居赵郡,为赵郡房始祖。后来,由于兴起于陇西的李唐王朝空前繁荣,“陇西李”渐为李氏主流。在漫长的岁月中,李氏本枝日繁,瓜瓞绵绵,繁衍至今。历代李氏人才辈出,仅唐朝就有李世民、李靖、李白、李贺、李朝威等著名历史人物。在中国历史上,“李姓称帝者多达60余人。”李氏如此显赫的地位和辉煌的成就,使李氏在唐时就已萌芽为一种文化形态。而今,全世界李姓已“高达一亿多人”,各行各业,英才济济,“以实业家为例,香港八位李姓拥有资产亿”。同时,李氏文化也蔚为大观,成了一种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写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年李氏文化与敦煌文化、天水伏羲文化、拉卜楞藏传佛教文化,并列为“甘肃四大文化”。

“陇西”与“李氏”的亲缘关系,当从唐人先祖李虎算起(后文有说明)。至唐时二者结合更为紧密,遂有“天下言李者称陇西”之说(郑樵《通志》),也才有今天“陇西李氏文化”的提法。应该说明的是,此处的“陇西”当指古陇西郡,秦设唐废。《辞源》释:陇西郡,包括兰州、陇西及天水等地,秦汉时郡治在狄道(今临洮),三国魏、晋、隋、唐均在陇西。有了这一条,又有《李唐祖籍在狄道——今甘肃临洮》一文,“李氏文化归临洮”似乎可以成立。另外,据《大唐国谱》载:唐开国皇帝李渊是陇西成纪人(今属天水)。又因历史上天水李氏英豪众多,其中包括李渊李世民父子和李广等人,再加上天水有各级文化名胜处(赵振涛《陇西李氏之乡——天水市》),“天下李氏归天水”一时呼声很高。《浅谈中国李氏文化与陇西郡望》(李万禄)中写道:“陇西郡望,也趋向于陇西成纪县。”《海内望族——陇西李》(李吉)中写道:“所谓‘一干六枝’,当首推成纪李氏,此为陇西李氏之主干。”香港《商报》也刊有《陇西李氏之乡——天水市》一文。尽管如此,李氏文化最终还是落到了陇西县,不少人提出质疑,为什么?我想,原因可大致归纳如下。

一、今陇西县与古陇西郡在名称上的同一使陇西县成了陇西郡的代称

“言李者必称陇西”(《氏族略·以官为氏》),“天下李氏出陇西”的说法,始于唐朝,历代相沿不改。海内外李氏宗亲都供奉“陇西堂”,自称“陇西李氏”,对“陇西”二字怀有无限深情。因此,对“陇西李氏”的任何改动,都将在他们的心理上和习惯上产生极大的不适应,甚至他们根本不能接受。现在,陇西和李氏已合而为一,无法分开。又由于陇西县曾长期为郡治,所以,在陇西郡不复存在的今天,陇西县理所当然地成了陇西郡唯一有资格的代称。福建李希凡在《陇西李氏文化感言》中说得好:“虽然,历史的陇西内涵与当今陇西内涵不尽相同,但是,‘陇西’这一名号,李姓人耳熟能详,无可代替……陇西毕竟是全国仅有,又确实处于古陇西的概念之中。”

二、“李家龙宫”和“陇西堂”是李氏文化起源于陇西的最好历史见证

唐初,太宗皇帝修《氏族志》时,以李氏为天下姓氏之冠,诏令天下李氏以陇西为“郡望”,以“陇西堂”为堂号,并在今陇西县城北关庙儿巷修建规模宏大的宫殿群为李氏宗祠,御笔亲书!李家龙宫(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黄道霞曾考察过)。这样,李氏在陇西就初步具备了某些文化内涵。虽然后来陇西李氏遍布四海,但都情系陇西:闽、粤和港、台、澳及东南亚的李氏同胞,家家户户都有“陇西堂”匾额,“陇西”二字成了海内外李氏族人最醒目的标识。今天,“李家龙宫”和“陇西堂”已是陇西县的文化品牌,也是李氏文化在陇西县起源的历史见证。

三、陇西县的历代李氏名人和现存的李氏族人活动的遗址遗迹也是李氏文化繁荣于陇西的有力佐证

《巩昌府志》载:“仁寿山在城南一里……其背有李贺墓。”乾隆版《陇西县志》和《陇西县疆域(陇西幅员图)》亦有记载。《中华姓氏通史》载:“李贺,陇西人。”旅居美国的罗锦堂博士的《唐代大诗人李贺之墓》认为李贺墓就在陇西县。就连李贺本人也写有“莫信笼媒陇西去”、“陇西长吉摧颓容”等诗句。他的数十首乐府诗自署:“陇西李贺。”唐代大诗人李白自称:“白本陇西布衣,因家于绵。”《巩昌府志》载:“李白……后迁南安(今陇西),复客广汉。”年,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和王树民先生来陇西考察过“太白井”和“太白故里”。除此而外,陇西县籍的唐代李氏名人尚有:宰相李石、尚书李蔚、侍御史李中敏,《柳毅传书》和《柳参军传》的作者李朝威,《南柯太守传》的作者李公佐,《续玄怪录》的作者李复言。清代还有《榴花梦》的女作家李桂玉。

今陇西县境内,李氏族人活动的遗址遗迹有:李家龙宫、陇西堂、李贺墓、李贺南园、太白井、太白故里,李翱的读书堂(今城关一小内),为李揆、李观、李益、李翱、李贺修建的“五李亭”(今陇师附小内),“托塔李天王”李靖之庙也曾在境内翠屏山。

四、有关历史文献为李氏文化发祥于陇西县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广东梅县李氏大宗词所藏李氏族谱载:“五十五世祖虎公,显妣周氏,公名克权,为魏将军,受封为陇西公,李氏陇西之名由此。”据考证:李渊任陇西公时,就坐镇郡治(今陇西县),由此出现了“陇西兴唐”的说法。《唐书世系表》载:唐高祖封李世民为陇西郡公,唐太宗封李博义为陇西王。李琮为襄武王,唐高宗封李颖为南安王。他们统治的核心地带就在今陇西县,因为南安、襄武分别为汉置郡名和县名,治所都在今陇西县。

史载:公元前年,汉武帝把陇西郡东北改为天水郡。公元年,晋惠帝又把西部划给了狄道郡。此后几百年,陇西郡即与天水、临洮不相关了,萌芽于唐时的李氏文化自然也与上面两地没有必然的联系。而唐代陇西郡属陇右道渭州,仅辖四县:襄武、陇西、鄣、渭源。今陇西是其中心地带。《中华姓氏通考·李氏》也提到:“李氏子孙走得再远,都可以溯源寻根,追至陇西(今甘肃陇西)。”并且明确提出:“唐时的陇西概念,当指今日甘肃东南部以陇西县为中心之地。”

五、对“天下李氏出陇西”的普遍认同是李氏文化落户陇西的强大支持

李甲中先生在《三陇李氏渊源考略》中写道:“中华民族李氏绝大多数属于陇西房后裔。”台湾《李氏源流》“……足证李氏宗祠肇始于陇西。”年8月27日《人民日报》刊登《李氏根基在陇西》,其中说:“经有关专家多年考证和掌握的大量资料证实,李氏根就在陇西。”年7月31日,香港《商报》刊有文章《李氏“根”在陇西》。许玉泉也写有《天下李氏“根”在陇西》一文。年10月20日《南洋商报》刊登了《李氏发祥地——陇西》和《根在陇西》两篇文章。四川《庆符李氏族谱》载:“相传吾家籍隶陇西。”还有《李宗仁回忆录》中称:“祖先是陇西人”。外商李荣光先生说:自己家谱头一句是“祖籍陇西”。年,台湾《自立晚报》记者李永德称自己“远祖在陇西。”同年,日本富田秀子(汉名李秀莲)来陇西县敬谒祖先,台湾六名同胞也自发来陇西寻根。年,以李坤一为代表的李氏宗亲总会敦睦访问团来兰州时,表达了对陇西的向往之情。年,台湾世界李氏宗亲总会提出:“李氏源于陇西,为溯源归宗,应推动在陇西筹建世界李氏宗祠。”海内外李氏宗亲建筑和楹联中,常有“陇西”二字。《李氏家歌》和《李氏宗亲总会会歌》都提到“陇西”。在广西玉林等地,凡是李姓人家,经常在雨帽和家用器物上标有“陇西”字样。“在马来西亚,凡是门上题有“陇西”的,一望使知是李姓人家。”

诚然,上面提到的“陇西”,也许个别指古陇西郡,但陇西郡毕竟已成历史,所以“陇西”的所指,将逐渐单一化为陇西县。

六、陇西县良好的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使其成为李氏文化最佳的落户之处

历史上,陇西是古丝绸之路重镇,一直为兵家必争之地。从汉时起,历代均有建制,尤其是魏隋之郡治,盛唐之道治,大元之总帅府,大清之“省会气魄”(顾颉刚语),使陇西县曾经长期为陇右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如今,陇西县交通便利,国道和陇海铁路均贯穿全境;经济繁荣,年财政纯收入早已逾亿元;文教发达,高考连续五年稳居全区第一。这样的陇上名县,代表李姓族人郡望,论情论理,当之无愧。一位李氏族人来陇西后不无感慨地说:“这里山川形胜壮美,伫立仁寿山上远眺,远山围障,渭水环绕其间,不知何处进,何处出,确系风水家们所称王者之地,由此博得一代英豪唐太宗定此为祭祖之地,是令人信服的。”总之,陇西作为李氏宗族的共同标识和世代相袭的郡望,其意义已经远远地超出了地域的名称,而成为一种有丰富内涵的文化现象。它已与李氏文化融合在一起,不可分割。把陇西县确定为李氏文化的发祥地,不仅有根有据,而且名正言顺,是众望所归。

耿介

赞赏

长按







































什么医院能治疗白癜风
北京白癜风手术



转载请注明:http://www.leshandafosc.com/bknr/3465.html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