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中医教育模式下,培养一个合格的中医需要多少年?有人认为至少10年,有人认为10年至20年……虽说法不一,但中医成才慢、成才晚,临床人才短缺,一直是中医界的普遍焦虑,也是中医教育与传承长期不能破解的难题。曾有人感叹:世界上有很多技术,在大学经过几年的专业学习,基本上都可以掌握并迅速应用到实践中去。只有中医,大学、硕士、博士学了十几年,却连最简单的病都治不好。而一位扎根临床20余年的贵州中医,却正在用自己多年钻研探索的一套教育培训体系,试图打破中医不能“速成”的神话,并悄然构建了一个当代中医师承的样本。这位中医,便是王春,一位中医血脉的默默守望者。首次公开传授“元气”与“脉法”王春,土生土长的毕节人,今年52岁,贵州中医药大学(原贵阳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中医副主任医师。王春身上没有太多的身份标签,在体制内几乎名不见经传。然而在体制外,王春的名字却被越来越多的人熟悉。很多人熟知王春,是折服于其精湛的医术。多年来,王春凭着高效的脉诊之法、精准效宏的用药之道、低廉亲民的收费原则,每年接诊并治愈了数以万计的求医者。虽身处毕节山城陋巷之中,王春及其夫人创办的中医诊所——扶元堂,却在毕节数十家中西医诊所中常年保持着最高的人气,每日接诊量少则近百人,多则多人。这些求诊者除了毕节市民及周边乡镇群众,还有不少全国各地慕名而来的患者。更了解王春的人,则是叹服于他看似玩世不恭、世俗随意的外表下学贯古今的深厚涵养,以及对中医理论的深刻洞见。尤其是他在已故著名民间中医王正龙元气学说基础上,通过近20年临床实践总结出的中医元气与脉法系列理论体系,重新发现并验证了元气学说的重大临床价值,找到中医治病的核心原理,进而找到了现代中医丢失的“灵魂”。王春元气与脉法理论的价值意义,或许短期内难以被当代中医界,尤其中医教育界的主流发现和认可,但很多人却早已受益。一部分受益者是在元气与脉法理论指导下得以救治的数以万计的求医者,他们只知王春用药通常只有五、六味,口感好,价格低,剂量少到令人怀疑,疗效却十分显著;他们所不知的是,这正是王春注重元气,以脉定药,精准治疗的结果。另一部分受益者则是王春近年来无偿言传身教的30多位弟子。在王春的悉心指导下,这些弟子经过短短几年,便迅速成长为各自所在地的地方名医。王春的这批弟子“成分”可谓复杂,医院校硕士及博士、有从业多年的医生甚至西医、有“半路出家”的非专业“小白”、有公务员等。他们的年龄从90后到70后,更让很多人惊叹:好中医原来也可以这么年轻。而王春与他的30名弟子建立起的这种中医师承模式,已经引起了业界的注意,北京同有三和中医药发展基金会专门对王春进行了专访,并盛赞其中医传承模式是“当代中医师承的贵州样本”。在过去的10余年中,王春只是在其弟子中小范围非正式传授他的元气与脉法理论,之所以秘而不宣,他是想用临床与时间来验证自己构建的体系。多年来,他在临床上的疗效以及他众多弟子的快速“出道”,已经给了他答案。由此,经过新冠疫情暴发以来近3年的酝酿,今年9月,王春与贵州华升健康管理有限公司合作,在贵阳推出了第一期中医“元气与脉法”临床培训班,想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和传播他的成果。这不是王春第一次走出毕节对外授课,但这是王春第一次以开班的方式正式向外界系统传播自己的“元气与脉法”理论。首期开班,计划只招收20名学员,但最终有30位学员交费报名,大大超出了王春的预料。这些学员来自全国各地,大多有着较高的学历背景,光博士就有4名,其中还有从事教学工作的中医博士生导师。此外,这些学员中还有中医硕士研究生导师、有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0多年的医生、有刚毕业的中医临床专业大学生、有从事西医临床多年的医生、从事行政工作的公务员,甚至还有曾经的中医“黑粉”。培训学员合影“治疗”中医界当下的普遍焦虑在王春的30余年学医及从医生涯中,曾两次从体制内“出走”。第一次是23年前,完成原贵阳中医学院硕士研究生学业后留校任教的他,因为没能实现自己的“临床梦”,于是辞职进入一家药企,从事医药营销,后回到毕节,医院的中医科室;第二次“出走”,是10医院创办自己的中医诊所,潜心自己的临床实践与研究。而今,王春开启了自己中医生涯中的第三次“出走”——走出毕节,来到省城贵阳开办自己的第二家中医诊所,并致力于以元气与脉法为核心的中医理论与临床的传播。20多年前的“出走”,王春是为了实现大学时的梦想,成为一位名中医;而20多年后再次“出走”,王春是为了立足贵州,用自己的实践经验和教学体系来打造名中医。王春告诉记者,他当下的使命不再是治病救人,而是“找人”——通过开班授课,进而寻找到足以托付的衣钵传人。事实上,早在5年前,王春在接受《藏天下》杂志专访时就表示,他不想让自己历尽千辛万苦找到的中医精髓失去传承,出走贵阳等地传道授业的念头萌生已久。只因疫情的暴发,让此次“元气与脉法”临床培训班至少“迟到”了3年。“传统的几十年培育一个好中医的思路,不利于当下中医的发展。”王春告诉记者,当下中医的问题有很多,而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教育与人才问题。他认为,自己医术再高,对改变中医现状并没有太多意义。但如果能培养出一批批有传承、能治病的好中医出来,这才是中医的希望。王春试图用自己创立的“元气与脉法”临床培训体系,来“治疗”中医界当下的普遍焦虑。这个焦虑,便是临床乏人、治疗乏术。10月1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年我国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根据《公报》,去年全国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已达76.4万人。这组数据体现了中医事业近几十年的发展成效,同时也折射出中医现状与它在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中应起的作用还不相称。临床乏人、乏术,一直是困扰中医事业的痼疾。年,由已故原卫生部部长崔月犁生前策划并组稿的《中医沉思录》正式出版,引发了不少中医人士的